架起黑暗到光明的“眼桥”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于2020年首次开展的“眼防好医生/好护士等”寻找推选活动受到了众多关注
有耐心、对患者认真,这是不少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患者对王于蓝医生的评价。作为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的王于蓝每年会完成2500余例手术,患者复明率达99%。王于蓝医生在为患者架起黑暗到光明的“眼桥”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对很多患者来说,王于蓝早就是他们心中的“最美医生”了。
在移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启了“小屏”时代。随着小屏移动端使用时长成倍增长,大家的眼睛问题也随之增多。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我国60—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而9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高达90%以上。
“我们的工作是为患者带来光明。”王于蓝医生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1999年王于蓝参加工作以来,正式走上了为患者带来光明的医疗道路,更见证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引进超声乳化技术进行白内障手术诊疗。白内障手术告别了过去手术切口大、术后并发症高发等情况。在进入21世纪后,飞秒激光技术逐渐在白内障手术诊疗中普及。人工晶体也从不可折叠“升级换代”为可折叠材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白内障患者一旦感受到疾病影响生活和视觉需求时,即可接受手术了。
王于蓝接诊的患者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其中不少患者近视度数已高达1000余度。患者们的眼底情况也各有不同。王于蓝医生提供的定制化、专业化诊疗让不少患者连连称赞。
“王医生很有耐心,一直解答疑惑。”
“术后效果很好,终于能看清啦!”
“很感谢王医生术后一直悉心提醒我们注意事项,点赞!”
在王医生的评价系统中,耐心、专业、细致是常见的“关键词”。患者口口相传的好评也让不少外地白内障患者慕名求诊,重获光明。
如今白内障手术不仅仅是诊疗到手术的过程,术后延伸护理也是重要的环节。点错眼药水、碰到伤口、出现炎症……部分患者在术后通过回访机制向王于蓝咨询。在回访过程中,王于蓝和医护团队一旦发现问题,则会及时将患者送入临床绿色通道,保障诊疗安全有效
5年前的一位患者令王于蓝印象深刻。
那是一位白发苍苍、腿脚不便的老人。孩子推着轮椅带老太太前来就诊。王于蓝检查后发现,这位90岁的老太太处于青光眼后期,加之有老年性白内障,已经很多年看不见东西了。“您应该早一些带您母亲来就诊的。拖延到现在,手术难度很高。”王于蓝一边开出诊疗意见,一边与家属沟通。
白内障不能再拖延了!综合诊疗方案、安排白内障手术,王于蓝根据这位患者个人情况,在最短时间内助力这位老人恢复了视力。在一次复检回访时,家属带着老太太到门诊窗口,“阿姨现在恢复得很好。谢谢王医生”。仔细询问后,王于蓝医生才知道这位就诊的老太太是一位孤寡老人,在五六十岁看不清时,因对白内障、青光眼手术知之甚少,选择了“拖延”。当真的看不清楚想做手术的时候,老人因独居,加之腿脚不便,一直没有机会出门就诊。邻居小姑娘在了解到这项手术后便和老太太商量,陪她出门赴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接受专业的手术治疗。
“这次的‘误会’让我感触良多。”王于蓝观察到,如今青少年已十分关注眼健康与视力保护,但是不少中老年人却在此方面有所欠缺。他们对白内障、青光眼等眼部疾病了解有偏差,往往“拖延”到无法独立行动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生活中,又有多少老年患者能遇到友善的邻居,帮他们“走向光明”?小医治病,大医治人。医术日渐成熟的王于蓝明白,阻碍白内障患者重获健康的不仅是疾病本身,还有他们对医学的认知。
“我们医护工作者还需要进一步对中老年人的眼健康科普工作奉献力量。”王于蓝在很多科普场合积极呼吁,当老年人出现视物模糊、重影、畏光等症状时,应立即前往医院,由医生诊断是否得了白内障。如白内障已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应由医生诊断进行白内障手术,莫在等待中消耗机会。
除了进行门诊、手术外,王于蓝平日里会参与慈善眼科筛查等项目,走入上海社区与对口支援地区,为居民答疑解惑,提供诊疗服务。
“我看见了医生的两个手指!”60多岁的藏族白内障患者奥赛用着并不流畅的普通话,激动地对王于蓝医生说。2017年,王于蓝和医护同事们远赴青海果洛,通过一场医疗“光明行”,为对口支援地区的白内障患者进行诊疗。
时间紧任务重。在一周时间内筛查、手术、反馈,王于蓝在内的9名医护工作者铆足了劲,全身心投入到诊疗中。在短短一天半的时间里,医护代表队在高原共完成了45台白内障手术。不提高原反应与生活不便,在王于蓝的回忆中,这场经历背后是无数位患者、无数个家庭重获光明的喜悦。
“现代手段创新诊疗形式。”
2018年,国务院发文表示支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互联网医疗线上服务在各大医院进一步推广。为进一步做好线上服务,王于蓝带领团队与中心党委办公室宣传部共同推出了眼科医生电子名片,进一步帮助患者线上就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王于蓝与医护同事们不惧疫情,“逆势前行”,在门诊继续进行眼病诊疗。疫情暴发期间,不少前来就诊的患者病情已到了“拖不起”的阶段。因术前检测、手术室消毒等防控流程,每日手术安排数量极其有限。看到白内障重度患者,王于蓝与团队成员主动要求周末加班为患者做手术,及时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做好诊疗、创新防护,在疫情防控期间,王于蓝还带领团队创新形式,制作了“CT片自制防护隔板”,进一步守卫医患健康。
“从临床发掘研究方向。”
既是医者,王于蓝也是坚持创新的科研工作者和育人不倦的教育者。
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王于蓝在诊治患者之余会参与轮转专科医生培训,并基于临床观察,带领团队进行课题研究。眼睛形态结构的检查、眼底常识性的观察、人工晶体如何设计得更准确……各类在临床的重点问题都转化为王于蓝及其团队的科研方向。
2020年,基于OCTA眼前节成像技术辅助定量诊断干眼眼表血管性改变的临床研究、PPARγ下调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的机制研究入选了当年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院级临床研究培训项目。
“我们平日里其实与每位患者接触的次数是十分有限的。”对于获评“眼防好医生”,王于蓝表示自己也没有想到会获得这么多患者的点赞。眼病患者基本上不需要多次就诊。在有限的交流次数下,患者记住一名医生,并选择为医生投票。这对医者而言实属感动之事。更令人感动的则是这些投票患者在重获光明、“明眸亮眼”状态下笑意盈盈的反馈。这正是每一位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医护工作者珍藏在心中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