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话养儿
夏末伏尽,等待收获
立秋已至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此时,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自然界中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但立秋前后,盛夏余热未消,南方地区很多依然处于炎热天气之中,素有“秋老虎”之称。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易伤肺津,故小儿秋季养生重在养阴防燥。倘若秋季养生没做好,损伤肺气,冬季则易出现“食谷不化”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小儿的生长发育。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小儿秋季的养生。
BEGINNINGOFAUTUMN
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中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故立秋后建议小儿尽量做到早睡早起,保持情绪安宁。另外,传统上“春捂秋冻”有一定的道理。由于立秋后暑热未尽,早晚虽有凉风时至,但总体气温偏高,因而建议小儿着衣不宜过早加厚,否则“汗出当风”反而易受凉感冒。
饮食宜忌
秋燥伤人,尤多耗伤肺津,故人体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等情况。因此,立秋饮食宜清润平补,“增酸减辛”为主。建议小儿多吃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素食为妙,可适当服用具有养阴生津的食物,如香梨、秋枣、银耳、蜂蜜、百合、沙参等,以及酸味食物如山楂、柠檬、石榴、巨峰葡萄等,避免食用辛辣燥热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
运动养生
进入秋季,天气干燥晴朗,是小儿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可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运动时要注意做好防护,避免出现中暑、脱水等事件的发生。建议锻炼时间为40分钟至1小时,以微汗出为度。
食疗药膳(3岁以上)
材料:鹧鸪半只(约150g),玉竹15g,陈皮3g,蜜枣1枚,生姜1片,食盐适量。
做法:鹧鸪洗净、切块,飞水去掉腥味;玉竹、陈皮、蜜枣洗净,清水浸泡30分钟。上料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文火煲1.5-2小时,加食盐调味。
功效:补五脏,益气力,润肺化痰。
材料:苦瓜30g,黄豆20g,排骨80g。
做法:黄豆洗净浸泡30分钟。苦瓜去瓤切块,排骨切块飞水。上料加水,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煲1小时,加入少许食盐调味。
功效:清热消暑,健胃清肠。
小儿推拿(6个月以上)
定位:无名指螺纹面。
操作手法:用拇指指腹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100-300次。
定位: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手法: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50-100次。
定位:工字上横为大椎、风门、肺俞水平线;中间一竖为脊柱;下横为肾俞、命门水平线;是一个面积较广的部位。
操作手法:先横擦大椎、风门、肺俞水平(肩胛部),以透热为度;然后直擦脊柱督脉,以透热为度;最后再横擦肾俞、命门水平(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叶绮娜
主治中医师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儿科专业。师从广东省名中医李宜瑞教授、中国杰出青年医学人才陈晓刚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常见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疾病,包括感冒、咳嗽、泄泻、厌食、积滞、疳积、遗尿等,对小儿汗证、肥胖症、性早熟治疗也有一定的心得。长期从事中医儿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小儿调养临床经验,善长开展体质辨识、生长发育评估、食疗药膳等中医治未病技能。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课题研究。
治未病团队成员
卢焯明
主任中医师
叶绮娜
主治中医师
张静
主治中医师
林穗华
中医师
陈珏璇
中医师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医儿科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