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要防秋老虎,“养收”是关键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立秋”代表进入秋季,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秋天来临,潮湿闷热的天气逐渐变得干燥,早晚温差也变大。小儿体质柔弱,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等疾病。因此,到了秋季,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起居等,各方面的调养。
但立秋前后的天气“火爆”依旧,不仅延续了夏的高温,而且“燥”得很!因此,立秋之后养生记住一个字——润!润燥养肺就是立秋后的养生重点。
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秋季与肺同属于“五行中”的“金”,故肺主秋季。从季节养生角度看,秋季最宜养肺。秋季做好孩子身体的养护,对于减少、预防孩子的肺系(呼吸系统)的疾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立秋前后是最易生病的季节
1.季节交替都会对身体造成影响,身体一时无法适应,就如同高原反应一般,容易发生疾病。
2.秋季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导致人体的呼吸道系统、热平衡系统以及皮肤的免疫力下、无法适应,自然容易受到疾病的入侵。
3.很多人在夏季时食欲不振、偏爱冷饮,这样导致了脾胃受损,身体中一些营养素的缺乏,这些都容易引起疾病问题。
4.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要多注意养护孩子的“肺”,秋季,也可能是个“多事之秋”,脾胃功能面临很大挑战。脾肺常不足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在此秋季则更需注意养护。
立秋节气养生宜忌
祖国医学认为,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这对于我们在秋季身体的养护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总结。因此,在秋季,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之道”。
立秋养生三个原则
1
少吃辛辣多润肺
注意要少吃辣椒、生姜等辛辣食物,烧烤也要少吃。入秋后气候逐渐干燥,如果再吃辛辣,对养肺不利。可以多吃一些莲藕、荸荠、百合、银耳,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润肺止咳的作用。
2
少吃西瓜多吃豆
立秋后,要少吃西瓜等过于寒凉的水果,尤其是孩子脾胃虚寒的更要少吃,以免伤及脾胃,引起腹泻。豆类多具有健脾利湿的功能,正合立秋节气之用。可以多喝些三豆汤(绿豆、红小豆、黑豆),能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立秋一碗“渣”,赛过好药一筐。渣,指的是黄豆末和青菜做的小豆腐,黄豆含有丰富的大豆低聚糖、植物蛋白、膳食纤维与维生素,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因此食用黄豆末和青菜做成的“一碗渣”,既可以清理肠胃,调节胃肠道功能,还有助于抗氧化、提高免疫力。
民间常有“立秋吃渣,孩子不吐不拉”的俗语。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在山东地区流行着立秋吃渣的习俗,祈求未来一年身体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3
少吹凉风多安神
秋天就别再过于贪凉风,最好避免皮肤直接被冷风吹,注意保护面部和脖子等处的皮肤。
立秋养生注意事项
1
当心“秋老虎”发威伤
“秋老虎”是指处暑节气后又返回的高热天气,气象学上说它是由于副高压带东移所造成的,使短期的气温又可以回升,连续5天最高气温可达到摄氏35度,这时的阳光充足,日晒强烈,重新出现暑热天气,但气候干燥。
“秋老虎”一般出现在8-9月份之间,为期少则一周左右,多则可以加长至两个月之多,与夏天酷暑的不同是,这时使人感到的是炎热、干燥难忍,而到了清晨和夜间,气温又明显下降的这种气候的变化,让我们一时难以适应,尤其是对我们的宝宝们,又是一次很大的考验。
在“秋老虎”期间,宝宝们会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皮肤出汗多、皮肤干燥、奇痒、大便干燥、免疫力下降等,夜里的低气温又极易使他们受到夜寒的侵袭而出现白天没有精神、不想吃饭,甚至诱发一些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为帮助宝宝们顺利地应付“秋老虎”,应对重新出现的暑热天气.
2
不要盲目进补
进入秋季都有“贴秋膘”的说法,就是人体食欲会大增,比较瘦的人可以通过进补让自己的身体长肉。但也要注意了,一定要注意控制,不能暴饮暴食,摄入过量,避免大鱼大肉导致积食。
3
注意卫生
在立秋时节,天气还是比较的炎热,各种细菌还在继续繁殖,如果不注意卫生的话比较容易导致细菌性的食物中毒,引起各种传染病的发生。
所以,在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外出回来也要注意洗手换衣服等,不要吃霉变了的食物。家里的卫生也要做到位,定期打扫卫生,给家里消毒,可以把家里的被子拿出去晒晒。
4
起居有常
立秋宜“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秋属金,金克木,所以秋天肺金主气会抑制肝气、肝血的生发,肝开窍于目,孩子们视力会降低,早睡早起还能够护目养肝。
虽然“立秋”已至,但天气依然很热,立秋之后仍有一“伏”,有“秋老虎”之说,因此仍要注意防暑。但是,气温还是有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中午热、早晚凉的状态。再加上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孩子们着衣要随天气变化而增减,睡觉时要护住胸背。儿童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适度的冷刺激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抵抗力。
5
春雷乍动
立秋后,昼夜温差大,容易引起感冒等。初秋也是感染疾病的高发期,孩子往往会出现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初秋的夜晚,很多人习惯不盖被子,太过贪凉会导致腹泻、头重等。因此,初秋之际,注意不要贪凉,要注意盖好肚子,以免着凉拉肚子。
6
情志调护
秋季容易感怀,伤春悲秋,但要尽量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
进入秋季,是展开各种运动训练的大好时机,家长可根据自己宝宝的详细情况挑选不一样的训练项目。由于秋天是“养收”的时分,不宜做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尤其是小儿和体质虚弱者,运动宜挑选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可以选择慢跑、登山、游泳、健身操这些运动,当周身微热,没有出汗时,即可中止,此时能使气血通畅、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泄。
立秋节气,小儿推拿呵护宝宝健康
小儿具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于感触、易于转变,脏器清灵,易于康复,对外界变化适应能力相对弱等特点。
节气前后气温气压经常升高或下降,人体容易生病,“节气推拿”就是在节气前后,结合小儿自身的体质特点,采用穴位推拿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对环境变化、抵御疾病的一种自然疗法。
立秋节气推拿有什么好处?
1.可以调节宝宝的脾胃功能,改善食欲,调理宣肺功能,大大提高宝宝免疫功能。
2.可以及时清肝泻火,解郁散气,改善宝宝睡眠,增强肠胃功能,同时还有明目的效果。
3.对于儿童骨骼发育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增长身高最快的节气。
4.可以改善宝宝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入睡困难,易醒不安,抽动症等状态。
立秋节气常用小儿推拿手法介绍
1.补脾经
2.揉板门
3.顺运内八卦
4.补肾经
5.揉二马
6.补肺经
7.摩腹
8.揉足三里
9.捏脊
10.揉涌泉
专家介绍
陈文利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
擅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消化、呼吸、营养及精神方面的疾病,如发热、咳喘、腹泻、腹痛、厌食、疳积、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失眠等。
出诊信息
总院:周二、周五上午
芳村分院:周一、周三、周四、周日
总院地址: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大道261号
芳村分院地址: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大道西芳信路131号
专家介绍
朱锦妍
副主任中医师
专科方向:小儿肾病专科、小儿肺系疾病专科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急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擅长运用中西医治疗厌食、多汗、失眠、遗尿、性早熟、肾病综合征、各种紫癜等疑难杂症,对儿科常见季节病、多发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诊信息
总院:周日全天
总院地址: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大道261号
儿科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包括龙溪总院,芳村分院两个院区的儿科门诊,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拥有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现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另有儿科治疗师2名。
我科坚持以“儿”为本,充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诊疗特色,同时开展各种现代诊疗技术,形成了中药贴敷、熏洗、小儿推拿、挑积、雾化、机械排痰、吸痰、拔罐、艾灸、耳针等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的治疗特色,为患儿提供专业规范、全面系统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解除疾病困扰,增强患儿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我科团队诊疗技术精湛,治学严谨,年门诊量约4万人次,承担我校第三临床医学院教学任务。
诊疗范围:
1、小儿呼吸道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2、小儿消化道疾病:呕吐、腹痛、腹泻、厌食、积滞、便秘、疳积等。
3、小儿传染性疾病:各类口腔炎、幼儿急疹、水痘、腮腺炎、麻疹、手足口病。
4、各类杂病:小儿多动症、抽动症、失眠、过敏症等疾病。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供稿:朱锦妍梁倩倩
排版编辑(实习生):陈传锴
校对编辑:李龙浩
热门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