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执意将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送到这里,真相究竟是......
被“困住”的“照护者”
“帮他/她擦背,翻身,喂饭,处理排泄物……这是我每天要重复无数次的规定动作。”
“我会和他/她一起出门,担心他/她走丢,不认得回家的路。”
“她四处闲逛,像小孩一样开心探索着家门外的一切事物,并且尿失禁。”
阿尔茨海默症,意味着他们正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家庭里的任何人,妻子、丈夫、女儿、儿子,都有一个同样的名字——照护者。
因为阿尔茨海默症这种疾病的特殊性,社会上可以承担照护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专业机构也寥寥无几,护工和保姆等社会化的照护者也面临着巨大缺口。照护患者这个沉重的责任,也就落到了最亲近的家人身上。
医养结合中心守护最美“夕阳红”
今年76岁的林婆婆是一位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也是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北区医养结合中心的一位“常住居民”。
林婆婆的儿子吴先生告诉我们,母亲生病以后,除了定期去医院检查治疗以外,在家里也要长期进行康复护理,他按照医生的要求,还在网上查找了相关的资料,给母亲制订了一套非常详细的饮食计划单和运动康复计划。
父亲年纪大了,子女因为工作忙也无法时刻陪伴在身边,就算再仔细的照护也会有疏漏。
当回到家中,发现母亲已经不会翻身了,还长了褥疮。他特别难过,也很愧疚,从不流泪的他,也忍不住哭了。
医,让养老更有“医”靠
经过多方打听,吴先生把母亲送到了医养结合中心。
中心立即对老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做了一系列的健康评估,根据老人的病情制度了治疗方案,开展了针刺、灸法、中药熏蒸等传统中医治疗延缓老人病情的发展,再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更是邀请多名省市名老中医定期查房问诊、开具汤药,让老人足不出院就能得到高水平的治疗和康复服务。
图说:医护人员为老人进行灸法治疗
吴先生说:“在这里可以得到专业的治疗和护理,不仅让我母亲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好转,还减轻了我们亲人的照护压力,因为有医养政策的支持,花费的钱也不多,对我母亲的照护也更放心。”
图说:医护人员正在给老人做艾灸
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和护理的专业程度,更是决定着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周期的长短。
破除“困”局
医养中心打造病区“无陪护”
护理知识的欠缺,也是让照护者们感到无力又无奈的一点。
医养结合中心的“无陪护”模式,并非无人陪护,而是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疗专业护理人员替代家属承担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照护。
“我们为每位入住的老人都进行了护理评估,并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失智老人就制定疗养模式,失能老人用康复模式,重症监护老人采取全护理模式。”
会有专业的护理人员24小时值班,实时监控入住老人的健康状况。
图说:医护人员用中药为老人熏蒸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要定期翻身,预防褥疮,对需要管喂的病人,也有陪护团队管喂,科室还配有专门的营养师,定期为老人进行营养指导和干预。
中心还配备有棋牌室、阅读室、室内高尔夫、心灵小屋等多个文创单元,日常还会组织一些手指操、舞蹈、绘画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养心”活动,提高老人的幸福感,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在“医”与“养”的有机结合下,老人的精气神也很快得到改善和恢复。
如何提升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指数?“医养综合体”新型模式给出了答案。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区医养结合中心也将继续在建设医养结合模式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真切做到:为政府分忧,替儿女尽孝,帮老人解难,为家庭减负,让社会放心。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区医养结合中心是集
“医疗、康复、照护”
三位一体的医养结合全方位临床科室。可对
,由中、西医两方面专业的医生团队、专业护理人员,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的“一站式”健康服务。
成
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一段44号
(8:00-12:0014:00-18:00)
:
(本文配图老人均与主人公无关)
刘明
张奇
成都市
中西医结合医院
图:外宣办时光
视频:外宣办王艺锦时光
推荐阅读
1.
我心烦失眠,想死,不愿给老公说,最后我到了这里
烦
2.
为健身每天跳绳1000个,30岁女子腿跳瘸了
3.近视手术多少钱?有没有后遗症?我能不能做?答案全部在这里!
4.我院2名眼科医生接受近视矫正手术:“真香,终于能看清脚上美甲了”
5.近视手术现场曝光:亲眼看她做完全飞秒,我肠子都悔青了
6.打滚、颤抖、绝望……22岁女子“封控区”独居,发出生命求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