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医 | “立秋之日,凉风至”,当心腹泻导致胃病复发(内附专家指导)
《气象与中医》栏目由玉林市气象局与玉林市中医医院强手打造。该栏目秉承“传播健康理念,传授健康知识,传递健康信息,传导健康行为”的健康准则,向全市人民普及专业节气养生,常态康养等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疾病认知及应对能力,让人民的健康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栏目将定期在【看天吧】、【玉林气象】、【玉林市中医医院】微信公众平台联合发布。
【立秋】
【立秋】
后天(8月7日),我们即将迎来“立秋”节气。“立秋”到了,但并不是表示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
“立秋”时值公历八月上旬,习惯上表示秋季开始,但气温仍未降至秋季标准,故有“三伏不尽秋到来”之说。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平均气温28-29℃,最高气温仍在35℃以上,一般早晚有些凉意,中午前后依然炎热。所以初秋天气还很热,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立秋节气,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季节转换,处在南方的玉林地区降雨量、风暴、干湿度等逐渐变化,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开始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然而,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尤其是玉林,在这个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值得一提的是,立秋过后,又是冰箱病的高发季节。不少人因为直接食用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和食物,频频引发胃肠炎等急性病。
秋季腹泻大多数是病毒污染所致,与一般饮食不洁引起的肠炎不同。玉林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张冰说,经过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腹泻。由于气候变化早晚转凉,人们的食欲随之旺盛,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也会导致胃病的复发。
张冰建议:预防秋季腹泻主要是防止着凉,尤其是要防止疲劳后着凉,因为疲劳使身体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虚而入。此类病人除了注意保暖之外,应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注意膳食合理,戒烟禁酒,以增强胃肠的适应力。秋后也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忌暴饮暴食,过甜、过油腻的食品会引发急性肠胃炎、胆囊炎、胰腺炎等病。
贴心提示
大鱼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尽量少吃,饮食结构要以清淡为主。在吃海鲜和烧烤时,一定要注意新鲜度。
玉林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张冰
张冰,主任医师,现任玉林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广西卫生厅优秀中医人才。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胃痛(胃、十二指肠溃疡),泄泻(急慢性直肠炎、结肠炎),痞满(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焦虑抑郁状态),腹痛(急慢性胰腺炎),噎嗝、呕叶、呃逆、血证(各种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擅长各种内镜检查、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及各种内镜下治疗。
【END】
文字排版:陶继军曾炜
关注【看天吧】
了解气象品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