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劈路!江门市中心医院为尿毒症透析患者牵起“生命线”!
长期进行透析的患者
随着透析年限的增加
发生中心静脉狭窄、闭塞的发病率
逐年递增
原因主要和患者的中心静脉插管次数和留置时间相关,并且插管的机械损伤致血管内皮受损、继发炎症反应、内膜增殖、纤维化等一系列病变。
一旦带cuff的长期导管出现导管功能不良、感染、脱出、破损、嵌顿等并发症,需更换,就需要采取一些特殊手段开通狭窄、闭塞血管或拔除嵌顿导管再重新安置新管。
因此
选择DSA下球囊扩张
开通狭窄闭塞部位后
置入长期血透导管成为优选
近一段时间以来,肾脏内科联合介入科成功开展多例在DSA引导下实施中心静脉球囊扩张后长期透析导管植入术,术后患者血管通路血流良好,让中心静脉病变的患者在我院得到了更新、更有效的治疗。
病例回顾
今年68岁的林叔叔,7年余前被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开始右颈静脉置管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于当地医院行左前臂内瘘。2年前因左前臂内瘘堵塞,血管条件差,于广州置入右颈长期血透管,术后规律透析。
目前每周透析3次(周二、四、六),无尿。2周前,林叔叔透析时发现长期血透管血流不足,机器频繁报警,予尿激酶浸管后稍好转,2天前发现管子堵塞,完全抽不出血。
如果无法透析
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林叔叔找到医院肾脏内科
透析通路团队
据了解,林叔平素透析时血压低,80/?mmhg,伴有头晕、气促,间有胸闷、心悸,偶有咳嗽,无痰。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血压240/?mmHg,目前血压低。20余年前有肺结核病史,遗有左肺损毁。辅助检查: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上腔静脉CTV示右侧头臂静脉未见显影。
△DSA下右头臂静脉未见显影,考虑闭塞,临近可见大量侧枝血管形成
在肾脏内科主任胡国强主持下,由李杏爱主治医师、邱创业主治医师、王刚博士、刘世贞医师等组成的透析通路团队,联合由介入科梁宇闯主任带领的团队在术前对手术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评估。
透析通路团队,联合由介入科梁宇闯主任带领的团队在术前对手术进行
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自身血管无条件做普通内瘘和人工血管内瘘的情况下,带cuff的长期导管为透析患者的长期治疗奠定了基础。但患者多次插管史,置管时间久,左肺损毁,血管解剖异常,导管堵塞,考虑存在上腔静脉病变,常规更换导管操作可能出现拔管后无法重新置入导管,以及盲穿带来的血管破裂出血的风险。
最终,团队一致认为,长期导管具有血液透析流量好、感染率低、透析效果好、使用时间长等优势,经家属同意,决定为患者施行于DSA下行中心静脉造影+球囊扩张术+更换导管术。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出血、气胸、血管破裂、心包填塞等并发症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手术正式开始后,肾脏内科和介入科手术团队首先尝试从右颈内静脉血管鞘内进导丝,但由于右头臂静脉堵塞,导丝和导管正向通过阻力很大,后改为在DSA下穿刺右侧股静脉,通过抓捕交换导丝,艰难通过纤维鞘和闭塞头臂静脉,沿导丝置入高压球囊,对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闭塞段、右头臂静脉纤维鞘狭窄段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最终顺利解除局部病变。
△球囊扩张前
△球囊扩张后,病变解除
紧接着,透析通路团队经导丝引入长期透析导管至合适位置,在穿刺点至右锁骨下做一长约10cm弧形皮下隧道,使用导引针使导管通过皮下隧道至穿刺点处,固定导管体外部分,透视下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合适。至此,手术顺利完成。
△引入长期透析导管至合适位置
DSA下中心静脉闭塞球囊扩张开通+长期血透管植入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建立和介入手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中心静脉病变问题的解决方案里再添利器!
撰稿、供图:李杏爱、邱创业
二审:肾脏内科胡国强、统战宣传科何家怡
三审:医务部余新立、统战宣传科廖欣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