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的新中国 新生的一医院
翻开医院发展的篇章,我们发现,在医院发展的历程中,并不是一开始就踏着阳光的琴键走向辉煌。而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如果要说医院的发展,第一次飞跃发展的时期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医院前身为成都市立医院,于1926年开始筹建,1942年8月1日正式成立,地址在小南街(现小南街小学地址)。新成立的成都市立医院,有床位50张,职工60余名,院长为喻季冕。医院属成都市民国政府领导,并受成都市卫生事务所监督指导。医院规模小,是一家设备简陋的小型综合性医院。科室设置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眼耳鼻喉科、皮肤科、西药房、化验室、手术室共9个科室。
医院科室设置不全,开办几年仅有病床60张,医生护士也只有10余名,当时,民国政府也曾想扩大医院规模,曾勘定外东莲花池街平民村附近土地作为市立医院院址,与该地各业主已协定征购地皮,市府地改科为市立医院附带征购地亩面积已经绘出草图,但最终因为该地居民无处可搬迁,呈文请求市政府另行征地,所以市立医院新址没有建成。1944年7月,洪壁等人在成都市临时参议会第四次大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再次呼吁医院扩建,建议用市政府其他不急需的经费用来作为建筑和购买设备的经费,至少必须添置病床200张,但这一愿望并没有实现。
1949年8月,医院已经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由于数度裁员和部分医生返回江浙工作,全院职工仅有医生护士26人,工友12人,被单用具只残存30床,业务不振,8月至12月门诊仅有1693人,住院160人。人员变动频繁,几年时间,先后换了彭道尊、殷述生、沈其稀、杨毅、喻季冕、张志游、张光鑫等7名院长。
新芽向阳志比青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站了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兴。医院几乎是从白手起家开始发展。
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1950年1月16日医院由成都市军管会军事化代表何孟烈来院接管。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1950年8月17日医院迁至春熙路东段16号,原四川省财政厅旧址。充实人员和设备后,1950年11月2日,新生的市立医院开幕。院长由卫生局副局长张宝元兼任,副院长张光鑫、冯佩璋。
全院共有职工81人,病床80张,科室设置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牙科、药房、化验室、总务股等。医院属于成都市卫生局领导。1953年1月24日,医院更名为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由李超任院长,冯佩璋任副院长,解放后短短的3年多时间,医院得到迅速发展,病床扩展了几倍,达到150张,职工人数也由解放前的38名增加到211名。新中国的成立,为医院的发展带来了生命的源泉,医院犹如枯木逢春,在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起来,为医院后来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峥嵘八轶万象一新
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80年里,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茁壮成长。从建院初期的50张床位,职工60余名,到今天编制床位2400张,职工3000余名,从成立之初的9个科室发展到今天一级科室26个,二级科室81个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医院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医院走过了一条上下求索的发展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砥砺奋进,“励精图治团结奋进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指引我们坚定前行。
近年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紧紧围绕“彰显公益、提升质量、改进服务”三大主线开展工作,始终高举公益旗帜,我们走过了不忘初心的履职之路,这条路,我们矢志不渝,“病人至上大医精诚中西并重救死扶伤”是不变的初心和坚守的使命。
80年艰苦创业,80年厚积薄发,80年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强大的祖国为依靠,迈入新时代,书写新篇章。无论是春熙路上的熙熙攘攘,还是万象路上的新气象,都是一代代医院人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结果,回首来路漫漫,失志不忘初心。
今天我之所以写下这么多关于医院早期发展的文字,目的是不想让这段历史被遗忘在流年里,让我在不经意间写下如此之多关于医院过往的笔墨,那些带着遗憾与布满尘埃的曾经,美到似曼陀罗花瓣,即使流泪满面,我也任由它腐蚀着大脑里那根关于旧日医院的中枢神经。今天,我们遇到了最好的时代,让我们踏上新征程,整装再出发,因为我们看到了“健康中国”的宏伟画卷正在徐徐铺展,我们看到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越来越近,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绽放出耀眼的光辉!
成都市
中西医结合医院
文/外宣办彭媛媛
推荐阅读
1.
官宣: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全新健康管理医学中心启动
2.
核酸检测多久出结果?能加急吗?你想问的答案都在这里
3.
打滚、颤抖、绝望……22岁女子“封控区”独居,发出生命求救信息
4.
高亭宇破纪录夺冠!背后这股来自成都市一医院的“神秘力量”
5.
我院2名眼科医生接受近视矫正手术:“真香,终于能看清脚上美甲了”
6.迅速集结,星夜兼程,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核酸检测医疗队逆行出征,北上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