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大暑小暑,上蒸下煮”,阴虚人群该如何度过三伏天?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公众号重新开设【中医药膳】由中医科医师定期为您推出时令汤谱,以及临床常见病的养生药膳,欢迎关注!
本期专家指导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医师
“三伏天”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因此今年从7月16日“入伏”。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日子,“伏”是指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炎炎夏日,即使人在室内安坐不动,也往往汗流浃背,同时还感到无精打采、口燥咽干,因此中医认为“暑性炎热,耗气伤津”。
但是同时这也是一个养生好时机,三伏天中人体阳气旺盛,人体毛孔开泄,腠理疏松,此时将具有辛温走窜作用的中药贴敷在相应的穴位,可以起到鼓舞正气、补虚助阳、温阳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这就是“三伏天灸”了。
想了解我院三伏天灸更多信息,
请点击以下内容:
↓↓
【预告】冬病夏治,正当时!肇庆一院康复医学科喊您来贴「三伏灸」啦~
但是中医养生的要点并非千篇一律,
应该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
今天给大家重点介绍一下
阴虚质人群的
三伏天养生小贴士
。
阴虚质人群由于体内阴气(津液、血液)不足,容易产生内热,主要表现为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心烦易怒等。
因此这类人群“三伏天”的养生关键是
滋阴润燥,补充足够水分,预防炎热高温的夏季
。
因为汗出过多,水分丢失而导致的上火(咽喉发炎、痤疮等)、中暑等不适,而且饮食需要避免辛辣、煎炸。
水鸭250克,石斛15~20克,生姜5片,陈皮1瓣,花生油、食盐适量。
石斛
:微寒味甘,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可用于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等症状。石斛药材味并不重,还带点微甜的回甘。
鸭肉
:营养丰富,能清凉降燥。搭配陈皮理气化痰、促进消化,一家男女老少均适宜服用。其特别适用于平素容易口腔溃疡,大便干结,口干舌燥的阴虚质人群三伏天养生食用。
(1)陈皮洗净用温开水泡5分钟备用。
(2)将水鸭洗净后切块,焯水后再用生姜爆炒,去其水份。
(3)把石斛、老鸭、生姜、陈皮放入锅内,倒入温开水,开大火烧开,改小火煲1个半小时,调味即可食用。
介绍和出诊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师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彭旭明副教授,秉承“针推中药结合,气血筋骨同调”的学术理念,擅长运用中药方剂结合毫针、火针、梅花针、温针灸、隔物灸、刺络放血、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传统中医外治法及“易筋推拿”流派经络推拿、正骨整脊手法,治疗各类脊柱疾病、关节痛症、脾胃病、月经病、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疾病。
中医科简介
中医科是集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一级科室,下设门诊中医科及中医科病区,含中医脾胃病科、中医肝胆病科、中医妇科、中医肺病科、中医痔疮科、中医儿科、男科等特色专病专科。医师队伍构成以中级以上医师为主,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1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5人,研究生学历6人。
中医科秉承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特色理念,依托医院先进的现代医学诊疗设备和技术,坚持中医辨证与现代辨病相结合,针药并重、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开展体质辨识及健康调养指导、针灸、温针、耳针、耳穴压豆、拔罐、中药封包、穴位贴敷等特色诊疗方法。诊疗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肿瘤等各科疾病的中医诊治;中医辨治疑难杂症:痞满、郁病、汗证、心悸、便秘、久泻、呃逆、胁痛、鼓胀、水肿、痹症、萎证、震颤、肥胖、耳聋、耳鸣、头痛、失眠等。
中西医结合肝病专科门诊
中西医结合肝病专科门诊
坚持个体化辨证施治,辨证用药配合中医外治、体质调养、养生保健等中医特色手段,“治养并重、养治结合”,治疗黄疸、胁痛、积聚、鼓胀、胆胀等肝胆疾病(各种急慢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腹水、肝纤维化、肝癌、胆结石、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肝病、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汁酸血症等)。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中医科王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