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说 | 大海之南之“大暑”节气
7月23日我们将迎来大暑节气。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正值“三伏”天的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曰:“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相较于小暑而言,大暑天气更为炎热。“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人们容易感觉心烦气躁、情绪波动、胸闷,精神困乏、头晕、食欲不振、失眠等。高温高湿的天气,使得消化道疾病患病率增多,与湿热有关的皮肤病也是高发期。这个时候更要调整好自己的起居饮食,防范疾病于未然。那么大暑要怎么养生?介绍几则夏季养生方法让大家安然度夏。
1.注意防暑避暑预防鼻炎感冒
大暑暑湿交蒸,避免烈日下暴晒,以防中暑。同时,也应避免汗出后即吹冷风,寒邪侵袭而出现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人体头面部是阳气汇集的地方,有人很热的时候,直接对着冷风吹,一旦受冷就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鼻部症状。在这个温差的变化当中,诱发鼻炎,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因素。因此即使此时炎热,也不可过度贪凉,平时在空调房要注意温度不宜过低,在外面很热出大汗时进入空调房也要注意最好擦干汗再进入房间。
2.请勿过度贪凉顺应人体阳气
中医来讲,夏季属火,气候炎热,是万物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期。夏季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根据中医“顺应天然”的养生原则,此时更应该注意养护阳气。《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不难看出,如果损耗了阳气对身体健康损耗很大。在夏天,无节制吃冰棒、喝冷饮、长时间对着空调吹、运动后立即冲凉,长此以往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如精神萎靡、身体畏寒、四肢冰冷、腹泻胃疼、患肠道疾病等,还有一些病症不会立即发作但会潜伏体内,给秋冬季留下病根。因此,夏季贪凉不可取,要顺应阳长的规律。在饮食上,可以适当吃一些助阳的食物,比如羊肉、鸡肉,喝点胡椒猪肚汤都有温阳的作用,一个月可以吃1-2次,冬吃萝卜夏吃姜也是这个原理。此时人体阳气最旺盛,还可以通过三伏灸药物贴敷,主要选用的温性中药调配成糊状贴在穴位上,刺激经络腧穴,从而达到温经通络、调理人体经气、增强人体抵抗力,防病治病的目的。
3.适时参与运动调节情志
大暑正是最炎热的节气,这个时候,最好坚持“少动多静”的原则,心脑血管病的病人在运动的时候容易出汗消耗过多,因此适时的运动是比较重要的,运动的时间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可以选择散步、冥想、八段锦、太极拳、游泳等,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中医认为夏属火,通心,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心火”,产生心绪不宁、烦躁不安、思维紊乱等“情绪中暑”症状。特别是老年体弱者,情绪“发火”可造成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引发心肌缺血、猝死。防止情绪中暑,一要使志无怒,舒肝养心,防止心火内生,保持神清气和,尤其是老年人要戒怒戒躁,注意控制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情,以降低疾病发作的风险。二要适当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要注意精神调养,可品茶、弈棋、进行书画创作等,以陶冶情操。
4.饮食调理健脾清暑利湿
大暑节气前后,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因为清淡易于消化,满足人体食欲减退的需求。夏季可多吃清热解暑、健脾利湿的食物。绿豆汤是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脾胃虚寒和体质虚弱的人之外,其他人可以放心食用。体力劳动者、室外工作者,尤其应该多饮水,可以适量喝绿豆汤来预防中暑。饮食上还可适当多吃些瓜果来解暑,瓜果味甜汁多,既可以清热解暑,又可以生津止渴,如西瓜、黄瓜、冬瓜、茄子、绿豆等。这些瓜果味甘性凉,具有清热、去暑、解毒的作用。薏米、扁豆具有健脾的功效,是脾虚之人在夏日的食疗佳品。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大暑节气,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人往往会觉得身体虚。因此,除了及时补充水分之外,还应多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来增强体质,如山药、莲藕、百合粥等。天气热的时候可选择荷叶、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下面介绍2例养生汤:
木棉花薏米化湿汤
材料:木棉花5-6朵,薏米30克,白扁豆30克,猪瘦肉100克,精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准备几朵木棉花,然后30克的薏米和30克的白扁豆,再准备100克的瘦肉,将食材准备好以后,一同放入到砂煲中,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煲开,再转小火煲一小时即可,放温饮用。
功效:有消暑利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的功效。
莲子荷叶冬瓜汤
莲子荷叶冬瓜汤
材料:猪脊骨300克,冬瓜1000克,鲜莲子(去芯)30克,白扁豆30克,眉豆30克,鲜荷叶半片,生姜3片,食盐适量。
制法:(1)鲜荷叶、鲜莲子、白扁豆,眉豆清洗干净,清水浸泡30分钟;冬瓜连皮带仁切成大块。(2)所有材料一起放入瓦煲中,加清水3升,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煲1.5小时。(3)根据个人口味和情况,加食盐或黄糖调味。
功效:清暑除热、养心安神。
专家推荐
专家推荐
朱叶
朱叶
:
中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负责人。
专长:中西医结合诊疗糖尿病、肝胆脾胃病、心脑血管疾病、风湿免疫病及中医妇科疾病。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周五上午
韩平
韩平
:主任医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海南省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指导专家,海南省高层次人才,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
专长:咳嗽/肠胃病、眩晕、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痤疮、黄褐斑、湿疹、皮炎、荨麻疹)、生殖系统、颈椎病、腰腿痛及疑难病。
出诊时间:周一、周四上午、周二下午
刘彬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海南省高层次人才。专业特长:脾胃病、心血管疾病,老年病、皮肤病(痤疮、湿疹、皮炎、荨麻诊),月经不调、失眠等疾病。
出诊时间:周六上午
吴珠
吴珠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专业特长:擅长以中医传统方法治疗各类痛症(如颈肩腰腿痛、带状疱疹神经痛、偏头痛)、各类脑病(中风后遗症、失眠、头晕、焦虑症)及针药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亚健康状态调理。
出诊时间:周五下午
高金鸟
高金鸟
:硕士,副主任医师,海南省高层次人才。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针灸病区副主任医师。从事妇科临床工作并承担本专业教学工作14年余。
擅长治疗月经不调、不孕症、辅助生殖中医调理助孕及保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功血、不良孕产史、产后调理、眩晕治疗、男性少弱精症等。
出诊时间:周一、周四上午、周五下午
中医科简介
(一)基础条件:
我院中医科成立于1973年,是我院第一批成立的临床科室。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综合能力较强的临床科室。中医科是我省首家荣获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全国综合医院中医工作示范单位”殊荣的科室,于2015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胆病重点学科”验收;并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优秀重点学科。2016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国综合医院中医工作示范单位”复审。2021年通过海南省中医老年病重点专科验收。目前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间。同时我科还是海南省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及海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及生殖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现为南方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联盟单位、华南中医妇科联盟单位和岭南生殖医学中西医结合学术联盟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肝病联盟单位。
(二)医疗技术队伍:
中医科目前共有医护人员32人,医师18人,护士14人。医师队伍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1人;学历结构方面:博士2人,硕士11人,本科5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2人,学术经验继承人4人,全国中医药创新人才培训项目人员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人。
(三)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
本科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优势,注重中西医结合,加强专科建设,以中医内科为主,并设有中医肝胆病专科、中医妇科、中医男科、中医皮肤科。住院病区现有病床33张,分普通病区、肝病病区及妇科病区。对各种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高血压病、脑梗死、甲亢、糖尿病、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过敏性紫癜、红斑狼疮、带状疱疹、湿疹、荨麻疹、痤疮、黄褐斑、性功能障碍、关节病、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多种疾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可喜效果。
文/中医科朱叶
上一篇:没事动一动,中医健身功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