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中医药| 赤日几时过,中医防暑说
时值炎炎夏日,夏季常见症——中暑,也蠢蠢欲动了,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医如何防暑度夏。
何为中暑?
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暑气侵入人体则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等,这就是“中暑”。
中暑者多为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户外工作者、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特别是患有肝病、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紊乱的病人。高温会增加肝脏的负担,使得肝病患者在高温状态下比常人更容易中暑,所以这类人群更要积极预防。
1
保持情绪平稳:
《黄帝内经》认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暑热节气,高温酷热,易动肝火,常常会觉得心烦意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这种“情绪中暑”危害大,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的朋友可能会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骤升等情况,甚至引发猝死。因此,夏季更要注意调整心态,把控情绪,平心静气以养心,喜怒不节则伤脏,切勿急躁、激动,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
2
避免暴晒:
中暑应以预防为主,室内房间要保持通风,外出活动时避开高温时段。如必须在烈日下活动,应该做好防晒降温措施,适当的补充水分,并且可服用一些防暑药物如:藿香正气液、人丹、十滴水等。
3
合理运动:
暑热期间,可适当在清晨或傍晚运动,以身体微汗为度,汗出后及时沐浴、更换衣物。运动后可饮用温水、茶盐水或电解质饮料等,切忌急剧降温或进食大量冷饮。
4
保证睡眠充足:
夏季昼长夜短,平时要注意睡眠充足,避免熬夜,以免身体素质降低而导致中暑。
5
饮食调理:
“湿”为长夏之主气,尤其在南方,天气炎热多雨,湿邪重浊黏腻,容易伤及脾胃。故宜进食清热利湿食物,如冬瓜、薏苡仁、赤小豆、莲藕、山茼蒿等。
吃酸——夏季出汗多,易耗伤津液,而酸味能敛汗、止泻、养阴,故需适当吃酸甘食物,如番茄、山楂、乌梅、葡萄等,可避免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开胃消食。
吃苦——苦味食物可清热降火祛暑、消除疲劳,如苦瓜、苦菜、莲子、苦笋等。
吃粥——夏季喝消暑保健粥可以选择绿豆百合粥、薏米粥、荷叶粥、莲藕粥等,有补气清暑、健脾养胃之功效。另外,对于老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可进食淮山药、茯苓等健脾药粥。
饮茶——饮茶者清凉舒适,渴感全消。对于高温作业者,可在温茶中适当加薄盐,以弥补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对预防中暑更有裨益。
6
冬病夏治正当时
三伏天即将来临,我们还可以利用中医的“冬病夏治”来调理养身。对一些在冬季容易产生、复发或加重的疾病,选择在全年天地间阳气最盛时节进行扶正培本的治疗,可鼓舞正气,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主管部门:宣传统战部
信息来源:科研教学部(中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