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心理学】什么是“从众现象”?你是如何看待的?
在这特别的日子里,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心理亚专科小组,为大家推出每周一期的
“学点心理学”小知识栏目
,帮助大家了解生活中的心理学,栏目暂定为期一年。
在刚刚过去的多雨的六月,我们借助儿童节,聊了一些和儿童有关的心理现象。接下来炎炎七月,我们转换一个角度,聊聊我们身边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经常会遇到它们,有时会烦恼万分,有时会莞儿一笑。
今天聊的是
“从众现象”
。
从字面上来看,
从众就是跟随大众,人云亦云
。
心理学的定义,从众是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试验,
最著名的,
当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
“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
下面我们看下谢里夫的规范形成实验。
谢里夫想知道,在实验情境下是否能够观察到社会规范的形成过程。谢里夫实验的参与者坐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屋子里,在对面4.5米处出现了一个小光点,起初光点静止。过了几秒钟,光点开始不规则的动了起来,最后消失。之后要求被试猜测光点移动了多长的距离。因为屋子过于黑暗,被试无法精确判断光点到底移动多少距离,你可能不太确定的回答说是15厘米。实验者不断重复这个程序,最终随着重复次数增加,你的估计会接近一个平均值比如20厘米。
第二天新的被试来参加实验时,另外有两个人加入。他们在前一天也参加了这个实验。当第一次光点消失之后,这两个人根据自己前一天的经验分别说出了他们的最佳估计值,分别为2.5厘米和5厘米。当轮到你回答时,你有些犹豫但还是回答15厘米。在接下的两天时间里,你们不断的重复这样的实验,你接下来的估计是否会改变呢?
实验发现,参加谢里夫实验的哥伦比亚大学生明显改变了他们对光点移动距离的估计。很明显,群体规范就这样产生了。【这个规范是错误的,因为光点根本没有移动,谢里夫只不过使用了一种视错觉即似动现象。】
谢里夫利用这一实验考察了个体的易受暗示性。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一年之后再次对人们单独地重新测试,他们仍然遵循群体规范。
谢里夫实验告诉我们: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观点。
容易受到暗示的人。比如,在办公室里,有人咳嗽,过一会儿,你也会听到其他人咳嗽;有人抱怨工作不好、薪酬低,其他人也会附和。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商家也会善于利用从众现象,如新店开张,叫上亲朋好友甚至多请几个“托”来围观;在喜剧节目中加入笑声、鼓掌声等等。
从众有好的一面,它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融入团体,保证团队的统一和一致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当个人无主见时,跟随大众,可以保证大体方向不会错,也减少个人的焦虑;有时,从众还可以使我们扩大视野,学习他人的知识,修正自己的错误。当然,从众也有不好的一面,特别是一些消极的风气,会通过从众极速扩大。
在歌德的第一本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之后不久,年轻人模仿维特被心爱的女人拒绝后自杀的行为报道越来越多。两个世纪之后,社会学家戴维•菲利普证实了这种模仿性自杀行为并称为维特效应。1962年8月6日,玛丽•莲梦露自杀后,美国8月份的自杀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
所以,
认识从众,
可以让我们用它的好处,
避免掉入它消极的一面。
本期的心理学小知识
就学到这里,
我们下期再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对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模式也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心理亚专科成立了,是我院神经内科下设的第一个亚专科。
成立十余年来,承接了大量院内、院外心理相关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有陈东梅、伍志焕、罗宋宝3名医生,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学科带头人陈东梅副主任医师是一位常年在神经内科和心理科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的主任。
目前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方式,如:认知行为疗法、鼓圈、音乐疗法、沙盘、冥想、乐眠操等。可承接项目包括但不限于:
①青少年心理问题,如:咬指甲、攻击性破坏性行为、网瘾、手机瘾、对立违抗、同伴社交困难、厌学、适应困难等;
②婚姻或家庭问题,如家庭矛盾、关系冷淡;
③睡眠障碍;
④焦虑抑郁等神经质;
⑤公司企业单位的团体治疗;
⑥卒中后焦虑抑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心理门诊时间
①总院:星期一、四、五上午
地址:医院门诊大楼2楼神经医学中心
咨询电话:2102161
②鼎湖区人民医院:星期五下午、星期六上午
地址:鼎湖区人民医院一楼专家诊室
咨询电话:2691306
专家介绍
陈东梅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肇庆市鼎湖区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
肇庆市鼎湖区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委员会神经心理小组成员、广东省危机干预委员会委员(危机干预组及青少年组)、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身心医学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老年康复委员会委员、肇庆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卒中组副组长)、肇庆市医学会精神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肇庆市健康讲师团讲师、中级心理治疗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三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测评师。
毕业于广东医学院,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先后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神经内科,中南大学湘雅二院进修心理测量,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参加连续2年的认知行为培训班,第二军医大学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曾获2021年市直优秀党员、抗疫英雄等荣誉称号。擅长:神经病学的脑血管病(静脉溶栓等),头晕,头痛,癫痫,神经系统感染等疑难病。为认知行为疗法流派,获中国认知行为治疗学会认证,国家心理测量师,家庭教育指导师。
擅长:治疗青少年厌学,失眠、各种焦虑、抑郁、躯体化等疾病。近年主持市科研五万元扶持经费的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团体治疗项目。长年为企业、单位、学校等进行压力管理,危机干预、各种心理团体工作坊。
擅长
:治疗青少年厌学,失眠、各种焦虑、抑郁、躯体化等疾病。近年主持市科研五万元扶持经费的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团体治疗项目。长年为企业、单位、学校等进行压力管理,危机干预、各种心理团体工作坊。
治疗青少年厌学,失眠、各种焦虑、抑郁、躯体化等疾病。近年主持市科研五万元扶持经费的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团体治疗项目。长年为企业、单位、学校等进行压力管理,危机干预、各种心理团体工作坊。
罗宋宝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2009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现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9年至今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于2014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及精神心理科进修学习,系统学习神经科以及精神、心理科知识。近年来先后参加急性应激障碍、行为认知疗法、催眠疗法、急性应激、正念冥想、沙盘、家庭系统动力学的学习,目前是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心理咨询师、神经心理亚专科成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目前是肇庆市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秘书、肇庆市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卒中学会、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
擅长:卒中后抑郁、失眠、焦虑抑郁障碍、正念减压、青少年心理问题、卒中后康复、脑血管疾病、应激障碍、头晕、头痛的诊疗。有市、省级科研课题立项多项,目前的研究方向:卒中的危险因素、卒中康复、卒中后情感障碍、焦虑抑郁障碍。
擅长
:卒中后抑郁、失眠、焦虑抑郁障碍、正念减压、青少年心理问题、卒中后康复、脑血管疾病、应激障碍、头晕、头痛的诊疗。有市、省级科研课题立项多项,目前的研究方向:卒中的危险因素、卒中康复、卒中后情感障碍、焦虑抑郁障碍。
伍志焕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2007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及精神心理科进修学习1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抗衰老及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肇庆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肇庆市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获2021年度“创新肇庆”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对神经内科及精神心理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擅长
:对脑血管疾病、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神经心理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神经内科心理亚专科罗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