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说 | 大海之南之“小暑”节气 这些疾病要防治
7月7日,我们迎来小暑节气。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是十分热。小暑正值初伏前后,“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故有“热在三伏”之说。“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初伏,初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与季节相对应,肝属木应春、心属火应夏、肺属金应秋、肾属水应冬,脾属土应长夏。《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这里的六月为农历,此时气候炎热,雨水增多,天气下迫,地气上腾,湿为热蒸,蕴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而人体的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故脾与长夏,同气相求而相通应所以,在整个长夏的养生中要注重对脾脏的特别养护。养生具体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继承人,海南中医养生康复学会秘书长,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针灸病区副主任中医师廖兴富给出如下建议:
(一)疾病防治
小暑之后,盛夏酷热降临,人们很容易中暑,健康避暑是小暑节气养生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避免身体中暑,中午前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出门最好打伞、戴帽子,避免长时间强烈日。同时多喝凉白开,出汗过多时,可以在水中加很少量的食盐,以维持体液中的电解质平衡;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天气炎热喜冷饮,加之实物易变质,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等胃肠疾病的高发期。预防肠胃疾病要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还要喝开水,少吃冷饮。
胃肠型感冒通常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胃肠型感冒与呼吸道感冒有所区别,胃肠型感冒有胃肠道症状,同时多伴有湿邪,舌苔常出现厚腻苔,此是治疗的关键之处。因此胃肠型感冒时服用普通的感冒药效果并不明显,甚至还会出现加重的情况。胃肠型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是藿香正气制剂等。
(二)三伏贴: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三伏天做艾灸。“三伏贴”的适应症主要是阳气不足,寒性疾病,怕冷、怕风,喜热饮,受寒后症状加重。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咽炎、扁桃体炎等。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
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咽炎、扁桃体炎等。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腹泻、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3、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老寒腿等。
4、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等。
5、特殊人群:体虚容易感冒、免疫力低下、体质虚弱、容易过敏、平常虚弱多病体质偏寒人群。
(三)运动调理
小暑节气适宜练习中医养生功法《六字诀》中的呼字决。
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地方,保持全身放松、心情舒畅、思想安静。吐纳方法为以鼻吸气,以口吐气。呼吸方法为逆腹式呼吸。当鼻吸气时,胸腔慢慢外扩,腹部微微内收;口吐气时胸腔慢慢内收,腹部微微外扩。
呼字诀与脾相应。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活血、消食导滞的作用,通过使腹部舒张和收缩,对胃肠进行按摩,增强胃肠的蠕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消化液分泌。有腹胀、腹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脾胃病症状者可多练呼字诀,结合其他几式对于全身脏腑经络的调养,是较好的脾胃病辅助治疗方法。
快走是速度介于跑步和散步之间的一种运动方式。由于运动方式简单,没有意外伤害等原因,深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欢迎,尤其适合老年人参与。快走的运动量适中,技术要求低,没有器械限制,对增强腿部肌肉和提高心肺功能有很好的作用,夏季早晨和太阳下山后的傍晚,均是健走的好时间,尤其是傍晚,既可以帮助消化,又可纳凉,一举多得。
在炎热的夏季想要来一场挥汗如雨的运动,健美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设备,只要有音乐或者健身视频即可。夏季跳健美操可以取得很不错的减肥效果、提高心肺功能、缓解精神压力。
(四)饮食调养
小暑季节的饮食以清淡为主,不要吃辣腻的东西。例如,绿豆百合粥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消暑止渴、降胆固醇、清心安神、止咳的效果。南瓜绿豆汤也有清暑解毒、生津益气的效果。蔬菜应该多吃绿叶蔬菜、苦瓜、甜瓜、南瓜、黄瓜等,水果最好是西瓜。
1.鸭蛋补夏。夏天吃鸡蛋,叫补夏,夏天不瘦,体重不减,精神饱满,工作有力。鸭蛋中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丰富,铁含量高于鸡蛋,是夏季补钙、补铁的首选。
2.莲子养心。夏天,这时心脏最脆弱,炎热容易烦躁,容易伤心。莲子芯的味道很苦,但能清心火,是养心安神的佳品,也能增强肠胃。
3.章鱼补血。章鱼有补血益气、治疗痈肿毒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元素,还含有抗疲劳、抗衰老、延长人类寿命等重要保健因素——天然牛黄酸。一般人可以吃,特别适合体质弱、血气不足、营养不良的人吃。
4.生菜透气。莴苣含有大量植物纤维素,能促进肠壁蠕动,通利消化道,治疗便秘,是贫血患者最好的蔬菜之一。
5.蘑菇抗癌。香菇蛋白质中,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齐全,含量高,占氨基酸总量的38.2%,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特别是对消化道肿瘤有辅助治疗作用,能增强肝肾活力。
6.豆清肠。豌豆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含有优质蛋白质,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和恢复能力。豌豆中富含的粗纤维可以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顺畅,清洁肠道。
三伏天时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亦最旺,当腠理开泄,经络腧穴更为敏感,贴药更容易渗透皮,天地阳气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补充体内阳气以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
林丹
主任医师、教授,是海南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硕导及中医师承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中西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为海南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委,海南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临床擅长于内科、妇科及儿科,尤其致力于研究肝胆、脾胃病的诊治。
出诊时间:周一、周三上午。
廖兴富
廖兴富
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继承人,海南中医养生康复学会秘书长,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针灸病区副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针灸推拿临床工作并承担本专科教学工作十九年。发表多篇论文,组织中医针灸课题,发明新型毫针专利,创新推拿方法“寸劲推拿”。创新针灸技术“天人合一针法”。擅长:运用天人合一针法、银质针疗法、筋经疗法、小针刀、推拿、中药,预防和治疗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等疼痛性疾病;中风后遗症、胃肠疾病;小儿常见疾病等。
黄宗文
中医科科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海南省高层次人才。专长∶中西医结合诊治肝胆脾胃病、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头颈腰腿痛等疾病。
出诊时间∶周四上午、周五下午。
吴珠
吴珠
女,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201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任中国针灸学会会员,海南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厅级课题1项,院级课题1项,参与2项国自然课题和2项省自然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论文多篇及SCI论文1篇,参编专著1部。
专业特长:擅长以中医传统方法治疗各类痛症(如颈肩腰腿痛、带状疱疹神经痛、偏头痛)、各类脑病(中风后遗症、失眠、头晕、焦虑症)及针药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亚健康状态调理。
专业特长:擅长以中医传统方法治疗各类痛症(如颈肩腰腿痛、
带状疱疹神经痛、偏头痛)、各类脑病(中风后遗症、失眠、头晕、焦虑症)及针药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亚健康状态调理。
出诊时间:周五下午。
岳雯
岳雯
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妇科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妇科教研室主任。专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复发性流产,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子宫腺肌症,生殖器官炎症以及中医药在辅助生殖技术(IVF-ETIUI)中的精准助孕调理及精准保胎,研究方向:中医药在女性生殖内分泌调节机理的研究。出诊时间:周二全天、周三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