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附加扣除莫乱填,税法规定请收好!
每年一到个税汇算清缴的时候,网络上各种“避税小妙招”犹如柳絮在屏幕上漫天飞舞,大家可千万擦亮眼睛,别被带到坑里去了。
流言:中国这么大,税局查不过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随便填,先把退税拿到手再说!
辟谣: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公安、人民银行、金融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当协助税务机关确认纳税人的身份及金融账户信息。教育、卫生、医疗保障、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公安、人民银行、金融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人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信息。
一句话,一切投机取巧的小把戏都将在大数据面前无所遁形!
到底专项附加扣除具体有什么规定?马上告诉你!
一
子女教育
总则: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按照每个子女1000元/月的标准扣除。学历教育包括:年满3岁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大学专科本科硕博研究生教育。
扣除方式:可以选择由父母其中一方扣除100%,也可以选择双方各扣50%。
扣除时间:学前教育阶段,即子女年满3周岁当月至小学入学前一月。学历教育阶段,即子女入学的当月至学历教育结束的当月。
二
继续教育
总则:
(一)纳税人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支出,按照每月400元定额扣除。
(二)接受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支出,取得证书当年按照3600元定额扣除。
范围要求:
(一)学历教育:大学专科、本科、硕士、博士;
(二)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仅限个税APP中可选的证书名称。
扣除方式:本人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可以选择由父母扣除,也可以选择由本人扣除。
扣除时间:学历(学位)继续教育,为入学的当月至教育结束的当月,扣除期限最长不得超过48个月。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为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
三
大病医疗
总则:一个年度内,纳税人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累计(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超过15000元的部分,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时,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扣除方式:可以选择由纳税人本人或者其配偶扣除;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其父母一方扣除。
扣除时间:为医药费用实际支出的当年。
四
住房贷款利息
总则:纳税人本人或者配偶使用商业银行贷款或者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按照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纳税人只能享受一次首套住房贷款的利息扣除。
扣除时间:为贷款合同约定开始还款的当月至贷款全部归还或贷款合同终止的当月,扣除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40个月。
扣除方式:经夫妻双方约定,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扣除。
五
住房租金
总则: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可以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一)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每月1500元;(二)其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每月1100元;(三)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每月800元。
扣除方式: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只能由一方扣除房租支出。纳税人及其配偶在一年内不能同时享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
扣除时间:租赁合同约定的房屋租赁期开始的当月至租赁期结束的当月。
六
赡养老人
总则:纳税人赡养一位及以上被赡养人的赡养支出,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一)纳税人为独生子女,按照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二)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由其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每人分摊的额度不能超过每月1000元。
被赡养人指:年满60岁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扣除方式:可以由赡养人均摊或者约定分摊,也可以由被赡养人指定分摊。
扣除时间:为被赡养人年满60周岁的当月至赡养义务终止的年末。
七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
总则:自2022年1月1日起,纳税人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子女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扣除方式:父母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扣除时间:婴幼儿出生的当月至年满3周岁的前一个月。
纳税人要多学习了解税法政策知识,如遇特殊情况不理解的,可以拨打纳税服务热线12366咨询,也可咨询所在单位办税员,可不能稀里糊涂地填报哦!
往期精彩回顾:
三伏天到!中医科请您接收三伏贴指南
生死时速,TIPS手术让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化险为夷
住院2天,只需1cm切口的微创手术治好“腰椎间盘突出”?是真的吗?
全民禁毒宣传月:向毒品说“不“
市纪委书记蒋建伟到贵港市人民医院调研清廉医院建设情况
—公众号—
贵港市人民医院
—订阅号—
贵港市人民医院
订阅号
—视频号—
贵港市人民医院
—抖音号—
贵医小喇叭
(使用抖音扫码)
▍作者:吴晖湖陆筱超
▍编辑:徐家劲
▍校对:徐家劲梁栩豪赵琳
▍审核:覃英容陆丹艳
上一篇:请牢记!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