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在生存边缘的重量——新生儿外科团队不断创造生命奇迹
早产儿很小,只有手掌那么大,他们的肠道就更细小了,就像一根吸管。要在“吸管”上做缝合,精细度要求比绣花还高,可这类复杂棘手的腹部手术需求,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外科里经常遇见。
生命的奇迹,也是在一次次精细技术和变动风险的较量中,得以延续。
精细VS风险:在“吸管”上做缝合的手术
不久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外科及新生儿科成功救治了一名超早产儿小哲(化名),胎龄30周+2天,他也是一名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仅860g,比两瓶矿泉水还轻。
半年多前,2020年7月24日夜间,一位乐清籍妈妈因“G4P1孕29周+6天待产、子痫前期、胎儿脐动脉血流异常(舒张期脐血流消失)、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可能、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不良妊娠史”,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接受臀位剖腹产,小哲平安出生。
出生后,小哲就立即入住了南浦部新生儿科N13病区,和其他早产儿一样,他需要在保温箱里,安静地慢慢成长。但很快地,第6天,他就迎来了新挑战——出现腹胀,肚子鼓得像皮球,胎便量少。
为了找出腹胀的原因,团队对患儿给予回流式灌肠,仅见少许淡绿色液,消化道造影提示细小结肠、小肠胀气。
这些结果显示,孩子可能存在消化道畸形如肠狭窄、肠闭锁等。肠闭锁是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闭锁可发生于肠管的任何部位,而肠梗阻严重下去将引起全身性生理功能紊乱。
在多方会诊后,小哲很快被转到了学院路部新生儿科D19病区,需急诊手术。新生儿外科主治医师包小周介绍说,新生儿的入院体重在1500g以下,此类患儿手术难度极大,浙江省DRGs分组RW权重值为8.59,处于DRGs高分排序第2位,目前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最高分。
谈到早产儿的急诊手术风险,包小周解释道:“早产儿腹腔极小,手术操作空间小,肠管特别细,不容易做肠吻合。肠管吻合了也可能不易通畅,极大可能需要做二次手术,而且他才出生6天,器官发育不成熟,生命体征不平稳,气管小,麻醉难度大,容易低体温。”
但那一刻,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进行手术,孩子就多一分生存的机率。在反复权衡了多种预案后,小哲上了手术台。
在剖腹探查术中,包小周发现患儿的回盲部完全闭锁,近端肠管扩张明显,直径达4cm,远端小肠极细小,直径仅0.4cm。两段肠管的粗细相差悬殊,吻合难度极大。
当机立断,新生儿外科团队密切合作,开展了肠闭锁切除+回肠升结肠端端吻合术,先将闭锁的肠管切掉,再用细如发丝的缝线,将近端如同鸡蛋粗细的回肠、远端如同吸管粗细的升结肠两端进行缝合,终于在1小时后顺利完成。
风险越大,对医生的精细技术和团队的默契要求就越高。类似的故事,还有新生儿外科朱利斌副主任医师手术的体重1170g的腹裂患儿、体重1460g的脐膨出患儿,都得到了及时的救治,成功出院。
100%努力解决每1个问题:3次手术层层闯关
每一位早产儿的到来,意味着要闯过层层难关,他们身上都有曲折而坚强的“战斗”故事。在临床上看到患儿所遭遇的痛苦,新生儿外科医生,都会付出100%努力,去思考是否有办法解决难题。
手术的难题,不仅在于切除、缝合等精细技术操作,还在于未来如何帮助孩子重建脏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术后20余天,小哲再次出现肠梗阻,无法进食。2020年8月24日,新生儿外科副主任医师林进汉进行全麻下的剖腹探查,术中见第一次手术的吻合口通畅,但是远端肠管仍很细小,没有发育增粗。
“如果直接做肠吻合后,有可能还是会发生肠管不通。”这次横在新生儿外科团队面前的难题,是要考虑到小哲的未来。
同时,结肠细小,要排除先天性巨结肠,需要行肠活检术。所以,团队再次发挥高默契的“团战”风格,为小哲做了肠粘连松解术+末端回肠双腔造瘘术+乙状结肠活检术。
造瘘,就是在肚皮上钻个洞,让近端肠管在洞口上排大便,远端肠管在腹腔里休息。如果恢复得好,就能把两节肠道重新接好,放回肚子里。在这段管理期间,新生儿外科和新生儿科团队要一直观察是否有肠管回缩和脱出的风险。
令人高兴的是,2个月后,小哲恢复良好,于是按计划进行了关瘘手术,彻底解决造瘘口回纳问题。
手术成功后,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开展一系列精细化围手术期管理,帮助小哲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各项生命体征达到稳定,在2021年元旦,小哲顺利出院。
不轻易放弃,是新生儿外科团队的信念,如何实现信念,就是重视解决每一个细节问题。包小周医生说:“对于每个患儿,我们都有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手术室外的焦虑:亦是生存的边缘
每一个患儿,都和外面的一个家庭相连。手术室外,父母对患儿病情的担忧和焦虑,也会传递到手术台上。新生儿外科团队面对的不仅是患儿,还有父母的情绪。
我们常说时间过得太快,不知道忙什么,就过去了几个月,但是对于早产儿家庭来说,他们是掰着手指头数日子过来的,在焦虑情绪中等着电话,和那个好消息。
这种焦虑,大多数源于“不了解”。因为患儿家庭不知道怎么养育早产儿、担心未来孩子生活的质量,或出于家庭本身的现实情况,所以,有时他们无法做出冷静的决定。可早产儿的生存机会,也需要父母的坚持来保障。
因为早产儿刚生下来,还不会表达,所以更多时候,团队是和早产儿家属联系和谈话。
“情绪低落,容易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包小周回想起术前和家属沟通的过程。因为手术风险大,必须要充分告知患儿家庭这些信息,他们才能参与并做出最合适的医疗决策。同样的,新生儿外科和新生儿科团队在建议父母救助孩子之前,会审慎评估,医生和父母一样,都希望孩子未来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这也是团队一直以来和患儿家庭沟通的信念——以病人为中心。像小哲的住院时间长,费用高,手术次数多,恢复慢,家属就易产生负面情绪。新生儿外科林进汉主任、新生儿科陈尚勤主任就分别多次和他们当面沟通,有时现场谈话解释后,看到家属的犹疑,他们还会耐心地再次电话沟通。
团队有100%的努力和支持,加上家庭的不放弃,这些孩子就能获得生存的机会。
现在,小哲慢慢健康成长,一次已能吃120ml奶,体重也增至3485g,进食和排便功能完全恢复,一家人也无比庆幸当初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