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49天,诸暨市中医医院援沪医疗队员杨彬吉凯旋!
5月31日下午1时左右,市中医医院杨彬吉作为浙江省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四队的一员,结束了在绍兴的集中隔离并返回医院。
自上海疫情发生以来,从4月3日驰援上海到5月24日离沪返浙,杨彬吉所在的浙江省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四队,在上海临港方舱医院经过49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圆满完成任务,不辱使命,平安归来!
驰援上海义不容辞
4月3日,杨彬吉随浙江省援沪医疗队出征上海。援沪期间,她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规范开展救护治疗,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尽心尽力尽责完成援沪任务。
杨彬吉回忆道:4月3日15时,医疗队一行人到达了上海,这是大家第一次见到如此寂静的上海。4月4日凌晨,收到核酸采样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在简单休整后,随即出发各个社区进行核酸采样,直到中午12时才完成任务,回到酒店休息。
进舱工作同心守护
4月7日凌晨,上海临港方舱医院开舱,杨彬吉所在的浙江医疗队四队共计有150名医护人员,每天6班倒,负责照护432张床位。
杨彬吉说:“在方舱医院的主要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我们要做好对患者的生活关心和心理关怀,尤其是缓解一些病人的紧张、急躁情绪。”
在方舱医院最繁重的工作就是查房。杨彬吉每天查房都要负责两百多名患者,这是在平常工作中不能想象的,每次查完房,都会感觉呼吸困难,汗流浃背。回到工作站,隔着已经模糊的面屏开医嘱也是一件难熬的事情。同时每天下午杨彬吉和队友们需要核对上百个出院病人的信息,一次次确认病人是否符合出院标准,工作量也非常大。
我在方舱医院转运病人
在方舱医院工作的这一段日子里,让杨彬吉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一次转运病人的经历。4月26日,天气炎热,一位高热3日伴有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突感全身不适,无法独立行走。将情况汇报总部后,安排了紧急转运,而杨彬吉就是那个负责转运患者的随车医生。这是她第一次独自护送病人。救护车内闷热的环境加重了她的晕车症状,在这不熟悉的环境中,她更需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时刻关注患者情况。杨彬吉脑海中反复演练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及抢救措施,这样让她逐渐忽视了自身的不适。当安全抵达定点医院,将患者交于接班医生手中时,患者轻声对她说了句“谢谢”,那时她的心里像是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方舱内有了小书桌
方舱内,患者年龄跨度很大,小则4个月,大则90多岁。其中有一个11岁的小朋友,是一个人来方舱治疗的。由于方舱内条件有限,没有配备书桌,但是小朋友需要上网课、做作业,杨彬吉所在的团队在多方调节下给他调到书桌供他学习。杨彬吉每次查房或经过小朋友的病床,总能看到他认真学习的背影。小朋友在查房时也会乖乖的回答自己的症状,不吵不闹,结束时还和杨彬吉说“谢谢阿姨的照顾,这几天你们辛苦了!”
杨彬吉表示在结束抗疫支援任务回到绍兴休息、调整的同时,认真梳理总结了工作经验,返回工作岗位后将继续保持高昂斗志,迎接新的挑战、勇担新任务。
来源:消化内科、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