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胆囊息肉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按时吃饭睡觉成为常态,不吃早餐、爱好吃宵夜成为习惯,烧烤,炸鸡,薯条等高脂、高胆固醇食物越吃越多。
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会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
全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因此也称为胆囊隆起性病变,并不是指一个病,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
大多数的胆囊息肉是体检时,通过B超检查发现,少部分患者因有症状到医院检查发现。
大多数胆囊息肉是良性的
根据息肉的性质可分为
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
包括腺瘤,腺癌,脂肪瘤,平滑肌肉等等。一般来说,肿瘤性息肉是会恶变的。
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等。非肿瘤性息肉的癌变几率不大。
胆囊息肉多源于
四大因素
饮食不规律,尤其是不吃早餐;长期饮酒,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造成胆汁分泌和排出紊乱;偏爱高脂肪、高胆固醇、太油腻和高热量的食物,以及吃太多晚餐。
长期熬夜、不规律的工作和休息、久坐、缺乏锻炼等。另外,长期暴露在更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导致情绪波动、易怒,也会增加胆囊息肉的风险。
胆囊息肉可能存在遗传倾向,家族成员中亲代患有胆囊息肉病其子代的患病率高于常人。
慢性炎症可能会刺激使胆囊粘膜增生,突出形成炎性息肉,或感染导致胆囊梗阻都有可能会引发胆囊息肉。
出现胆囊息肉以下4种情况需警惕癌变:
1、直径≥1cm;
2、直径<1cm,但有上腹部症状;尤其是单发息肉、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壁有局部增厚的情况,年龄大于50岁;
3、直径超过1cm的单发性胆囊息肉有5%-10%的概率会发生癌变,但也不必过度恐慌,胆固醇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4、对于最大直径<1cm的息肉,建议3-6个月后再次复查,如果息肉无变化,以后可以每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对于随访期息肉直径增加2mm以上的,也建议积极手术治疗。
大部分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疾病,定期复查即可。如果有明显的症状,怀疑息肉恶变或者息肉有恶变倾向,建议手术治疗,因为胆囊癌是有可能危及生命的。
日常生活中
如何预防胆囊息肉
1.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过量饮酒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
2.规律饮食、吃好早餐
一般早餐可以吃新鲜的水果或蔬菜等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可以减轻对胆囊等消化器官的负担。
3.低胆固醇饮食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坚持低胆固醇、低脂饮食,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
4、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避免熬夜、过于劳累、情绪不易波动太大,以免植物功能紊乱影响胆囊正常收缩的调控。平日多喝水,并且可适当增加进餐次数,少吃多餐,减少胆囊中胆汁淤滞浓缩。
5、定期体检
最重要的一点: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身体状况,并对应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无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时,通过B超检查发现。如果身体出现不舒适,应及早到正规医院诊治。
文章素材来源互联网,仅作为健康知识分享用,未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体检预约请点击公众号菜单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