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院庆·向未来③ 陈嘉荣:“科研达人”
【编者按】江门市中心医院始建于1912年,今年已建院110周年。为致敬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并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迎接新挑战、走向新未来,我们将以《致院庆·向未来》视频专栏与您分享仁济人普通而又特别的故事。
“医学认知的每一次历史性突破,都离不开融合与创新。肿瘤是人类最难攻克的疾病之一,而人脑看似不大,却由860亿个工作单元(神经元)组成……”说起他的研究领域,气质儒雅、文质彬彬的陈嘉荣,目光炯炯有神。
他是作家笔下典型的高知形象
仿佛这身皮囊就为配合那颗最强大脑而捏就
高度人形合一
“致院庆·向未来”第三期
我们跟随小编的步伐
一起来听听
“科研达人”陈嘉荣
的从医心声
以及向未来的祝福与抒怀
人物名片
陈嘉荣,35岁,江门新会区人,中共党员,主治医师。2015年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博士毕业,同年入职江门市中心医院肿瘤科。2018年12月-2022年6月,江门市中心医院博士后工作站入站博士,合作导师为黄炎明院长、曾木圣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肺癌脑转移相关机制。2019年成为江门市第一位获得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资助的博士后,前往全球排名前十的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CollegeLondon),开展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转移放射治疗。在站期间成果丰硕,共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3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27.401,影响因子5分以上论文5篇,JCR分区Q1论文5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江门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项;此外,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陈嘉荣,35岁,江门新会区人,中共党员,主治医师。2015年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博士毕业,同年入职江门市中心医院肿瘤科。2018年12月-2022年6月,江门市中心医院博士后工作站入站博士,合作导师为黄炎明院长、曾木圣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肺癌脑转移相关机制。2019年成为江门市第一位获得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资助的博士后,前往全球排名前十的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CollegeLondon),开展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转移放射治疗。在站期间成果丰硕,共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3篇,
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27.401
,影响因子5分以上论文5篇,JCR分区Q1论文5篇;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江门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项;此外,还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
“一位好医生治疗的患者有限,
而一项好的临床医学研究则可以帮助无数人。”
这个刻进陈嘉荣DNA里的认知
让他从科研小白
一路潜心求索、砥志研思
科研怎么做?大三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国际SCI文章,陈博告诉小编,秘诀是“喜欢琢磨”,因此他常有天马行空般的研究灵感,“好玩”、“有意思”往往是他科研产出获认可的第一感受。在人们刻板的认知里,搞科研就得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对此,陈嘉荣有自己的看法,“研究者的头脑中不应只有一个科学问题,应以带动学科发展为目的,以临床亟待突破的难题入手,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患者。”
肿瘤治疗是当今世界一大难题。在与患者的谈心和治疗过程中,陈嘉荣更多地关注到放疗手段让脑肿瘤患者所承受的,头疼、恶心、乏力、颅内压升高等副作用的影响,往往高于疾病本身。因此,在英国研究期间,陈嘉荣致力于研究脑转移治疗相关方向,减轻并发症。他建立了世界上具有创新意义的容积调强放疗模型,有望改变目前超大体积脑转移患者的治疗困境。他希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
肿瘤治疗是当今世界一大难题。在与患者的谈心和治疗过程中,陈嘉荣更多地关注到放疗手段让脑肿瘤患者所承受的,头疼、恶心、乏力、颅内压升高等副作用的影响,往往高于疾病本身。因此,在英国研究期间,陈嘉荣致力于研究脑转移治疗相关方向,减轻并发症。他建立了世界上具有创新意义的容积调强放疗模型,有望改变目前超大体积脑转移患者的治疗困境。他希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
临床工作很忙,据统计,中国医生平均一周的工作时长达65小时,如何平衡临床和科研的时间?陈嘉荣笑称:“做科研的时间就像海绵,挤挤总会有。”他备忘录的日程以小时为单位,排得满满当当。经常利用深夜休息时间去搜集资料、追踪研究进度、写论文。即使是穿行在医院里,陈嘉荣也会迅速算出“最佳路线”,比别人更节省时间。正是有了这份对科研的热爱和追求,他才有动力去完成一个个科研课题。
临床工作很忙,据统计,中国医生平均一周的工作时长达65小时,如何平衡临床和科研的时间?陈嘉荣笑称:
“做科研的时间就像海绵,挤挤总会有。”
他备忘录的日程以小时为单位,排得满满当当。经常利用深夜休息时间去搜集资料、追踪研究进度、写论文。即使是穿行在医院里,陈嘉荣也会迅速算出“最佳路线”,比别人更节省时间。正是有了这份对科研的热爱和追求,他才有动力去完成一个个科研课题。
在科研上
陈嘉荣是同事公认的科研达人
而在临床上
他是患者口中“人很好”的医生
他不仅治病还治心
在肿瘤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并发症还有情绪因素的影响,往往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磨灭患者对未来的期望。陈嘉荣认为,医生的语言,也是处方中的一味分量很重的“药”。如能很好地与患者交流,让其敞开心扉,放下思想包袱,医生就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现状和目前所需,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他曾治疗过一位60多岁的鼻咽癌转移患者,当时患者一家人都非常压抑。在治疗中,陈嘉荣经常鼓励他们,并耐心解释病情及相关肿瘤知识。这让患者和家属对治疗更有信心,心情逐渐好转,患者症状也有所缓解。
陈嘉荣的祝福与抒怀
藉江门市中心医院建院110周年之际
祝福医院仁济天下、造福侨乡!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陈嘉荣表示
他始终深信“丰碑无语、行胜于言”
后记
从一对一到多学科诊疗,从纸质病历到医学大数据中心,研究型医院在迭代升级。江门市中心医院历经110周年的栉风沐雨,未来,我们将以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化综合性研究型医院为目标,在推进高水平医院的建设进程中,医院将作为群众健康管理的入口,推出更多临床科研成果及个性化订制的解决方案,真正发挥研究型医院在危重症和肿瘤诊疗等临床学科领域发展的无限可能。
往期回顾
●致院庆·向未来①罗裕强:跟我沉浸式体验医生的一天
●致院庆·向未来②杨小玲:每个病人康复的笑脸,都是我人生最辉煌的时刻!
撰稿:陈君
视频策划:统战宣传科
协助科室:肿瘤科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