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伯胃切除后罹患食管癌,医生祭出大招让结肠、小肠“翻跟斗”替代食管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根长长的消化道——从上到下依次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结直肠及肛门等部分组成,蜿蜒曲折,百转千回,横跨胸腹盆腔,贯穿人体主干道。
正常情况下,每一部分都应该待在原来的位置上才能够各司其职,但有一些意外情况会打破这种平衡。
近日,我院成功为一名胃切除术后又患上食管癌的男性患者实施了食管外科界的“珠穆朗玛峰”术式——“结肠代食管”手术,即将食管肿瘤及残胃切除,另截取一段肠管移至胸腔作为管道,肠两端与颈段食管和小肠连接起来代替食管,从而完成整个消化道的重建工程,术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祸从口入”?胃切除术后又现食管癌
来自潮汕的患者唐叔(化名)今年66岁,是一名退休工人,和大多数本地人一样,他平时爱喝热茶,喜食腌制食品。几年前他曾因胃溃疡穿孔于当地医院急诊行胃大部分切除术。
不幸的是,今年年初,唐叔因进行性吞咽困难来我院行胃镜检查,发现胸中段食管肿物,经病理确诊为食管中分化鳞癌。
食管外科、胸外科主任廖洪映教授团队为患者完善详尽的术前检查及准备,并邀请结直肠肛门外科蔡建副主任医师会诊,共同商定手术方案。
廖洪映介绍到,对于大多数可以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来说,用胃代替食管是最常选择的术式,把胃做成细长条状,变成一根“管”,上拉到胸部和颈部的食管进行吻合,重建消化道,替代食管的作用,让食物直接经过胃进入到小肠里。但对于像唐叔一样经历过胃大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没有足够长度的胃来代替食管,“结肠代食管术”这个手术构思浮现了出来。
▲胸中段食管鳞癌,长约6.5cm,厚约3.5cm
“另辟蹊径”,重建消化道
诚然,“结肠代食管术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手术操作复杂、吻合口多(通常4~5个吻合口)、易污染和术后并发症(包括移植结肠坏死、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结肠扭曲冗长等)发生率较高等。”廖洪映表示。但回结肠代食管也具备了独特优势,如抗返流、减少口腔异味、有足够长的移植肠段、保留大部分结肠以减少术后腹泻不适等。同时随着近些年动物实验研究、临床实践的积累以及手术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发展改进,结肠代食管重建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
经过多番讨论与充分的术前评估,同时与患者进行了充分地沟通和交流。廖洪映团队联合蔡建团队共同为患者实施了“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回肠末端联合升结肠代食管顺蠕动间置吻合术+阑尾切除术+空肠营养管造瘘术”。
手术开始,廖洪映取右侧胸壁肋骨间隙作4个0.5-1cm左右的小孔为手术切口。伴随着心脏规律地跳动和肺呼吸地起伏,医生们在电视胸腔镜下小心游离病变食管,并进行彻底的淋巴结清扫。在胸腔复杂的器官解剖关系中,仅花40分钟将整段胸腔食管游离完毕,紧接着蔡建在腹腔镜辅助下截取回肠末端及升结肠,此时,小心保留中结肠动脉作为供血血管非常关键。
蔡建指出,因患者既往有胃溃疡穿孔病史,腹腔脏器出现重度粘连,手术难度和风险进一步增加。但在谨慎细致地操作下,腹腔脏器之间的关系一步步柳暗花明,随后廖洪映用最快速度将回肠末端及升结肠通过原食管床上提至颈部与食管残端吻合,升结肠与空肠作Roux-en-Y式(两段肠管之间特殊的吻合方式,可有效防止术后胆汁返流引起的反酸等不适)吻合,近端回肠与横结肠吻合,看到颈部及腹部数个吻合口通畅的血供和蠕动良好的肠管,“结肠代食管”手术圆满成功,手术台上台下的医生护士露出紧张战斗后成功的喜悦。
手术历时6个多小时,过程艰辛但很顺利。
术后一周,唐叔复查上消化道造影,各吻合口通畅愈合良好,术后至今定期随访,吻合口均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良好,无明显返流及口腔异味等不适。
▲术后1周上消化道造影图
哪些情况可行结肠代食管重建术?
廖洪映介绍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食管重度灼伤后,通过手术,结肠甚至可以代替食管,发挥原有的作用。
结肠代食管重建术适应症十分严格,主要包括胃食管双原发癌、食管腐蚀伤、胃食管手术后再发食管癌、胃代食管术失败者、先天性食管闭锁、食管多发性憩室、食管破裂、食管气管瘘、巨食管症以及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等。需要根据术前评估肠段的长度及血供情况,可选择回肠末端及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代替食管,相应的血管为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左结肠动脉。
“这项手术方式往往被视为食管外科的最后保障”,也因此得以传承下来,廖洪映表示,这座食管外科界的“珠穆朗玛峰”不断被探索,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新成果将惠之于民。
▲术后复查胃镜报告
医生支招,如何防范食管癌
廖洪映提醒:食管癌最常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若进食时出现吞咽困难,并且症状逐渐加重,伴有体重下降、胸痛等不适,需高度警惕食管肿瘤,特别是在有肿瘤家族史、日常爱吃烫食、腌制食品的情况下,应尽早至医院就诊,必要时行胃肠镜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食管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国癌症统计数据中分别排在第6位及第4位,提高肿瘤治愈率关键之一是早诊早治,勿因一时疏忽而耽误最佳手术治疗时期。
本文指导专家
胸外科(胸部肿瘤中心)、食管外科
廖洪映主任医师
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博士后合作导师
专业介绍:从事胸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公派美国留学一年余,先后在美国梅奥诊所,安德森癌症中心,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和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研修,学习胸外科微创技术及肿瘤的综合治疗。
擅长领域:多年潜心研究胸部肿瘤的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擅长胸部各种良恶性肿瘤如肺癌、食管癌、肺转移瘤、肺小结节、纵隔肿瘤及胸壁肿瘤的各类微创手术和复杂疑难手术,对气胸、肺大疱、肺气肿、老年及低心肺功能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有丰富经验,对其他胸部良性疾病如漏斗胸、食管裂孔疝、肺隔离症、贲门失弛缓症、手汗症、支气管扩张及重症肌无力等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主要研究方向是胸部常见肿瘤如肺癌、食管癌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近年来,致力于寻找肺癌和食管癌的分子标志物、基因靶点,为研发临床治疗的药物靶点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社会职务:兼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吸肿瘤协作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肺结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肺部肿瘤精准治疗专科联盟理事长、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胸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食管疾病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肺部肿瘤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肺结节与胸部肿瘤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微创外科学会胸外科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食管癌专业组委员,广东省胸部肿瘤研究会机器人与微创外科专委会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免疫治疗专委会委员。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
终审:朱昌平
内容来源:中山六院
图/图蜗创意
✦
推荐阅读
✦
►喜讯!中山六院生物样本及数据信息保藏库成功获批国家科技部人遗保藏行政许可!
►新辅助化疗提供新选择,中山六院团队在ASCO发布结直肠癌领域新研究
►【答个疑】明明每天刷牙了,为什么还是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