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医一附院小儿外科完成首例极低体重早产儿食管闭锁手术!
2022年6月10日,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成功完成了医院首例极低体重食管闭锁手术,被救治的患儿也成为我省食管闭锁手术救治中出生孕周最小、体重最轻并成功救治的新生儿,这为我省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的救治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海医一附院新生儿科收治从其他医院转来的一位入院体重仅1.35Kg的孕“29+6”周早产儿。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为III型食管闭锁,生后不能进食,同时合并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呼吸机支持呼吸,病情危重。
食管闭锁是一种先天性食管畸形,发病率约为1/3000~1/4000,原因是胚胎发育至第3~6周之间,出现发育异常,造成食管隔断,成盲端或与气管、支气管相通形成食管-支气管瘘。症状为患儿吮吸奶汁立即呕吐或出现严重呛咳、发绀或窒息。要想救治该患儿关键在于通过手术重建消化道的连续性,畅通食管。食管闭锁一般分为5型,其中III型食管闭锁是最常见的食管闭锁,占85%左右。
该类型食管闭锁手术复杂,出生体重及孕龄越小,其手术中不可控风险增高,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越高,易引起生命危险。以往遇到类似情况均需请外省专家指导手术治疗。
对于该患儿的病情,海医一附院小儿外科、麻醉科、新生儿科高度重视,反复研究。患儿入院后所做的食管三维重建CT及在其他医院所做的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该患儿为III型食管闭锁,食管近盲端位于第二胸椎水平,两盲端相距约2.0cm——两盲端距离越大,手术难度越大。此外,该患儿为早产,极低体重(<1500g),术中视野范围过小,同时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其他基础性疾病,这些都为手术的进行带来很大的风险和挑战。
小儿外科王海阳主任带领团队结合术前检查,反复推敲该患儿的手术方案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前讨论了多种方案,目前胸腔镜手术为主流食管闭锁手术,但考虑到该患儿体重极低,而胸腔镜操作空间小,无法完成手术,且耽误手术时间,影响预后,所以无法采用。经反复讨论,因为患儿远食管盲端位置不确定,且术中可能出现多种风险,最终决定行开胸手术。
6月10日10:30,在麻醉手术科主任医师周期和谢海的全力配合下,王海阳主任带领其团队开始为这位小患者实行手术,术中见食管两盲端相距1.8cm(相距2个椎体),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中仔细的分离食管的情况下,经历2.5个小时,终于成功完成了一期食管端端吻合术。
手术后该患儿转入NICU进行术后监护及相关对症支持治疗,该患儿的手术成功救治,为其进一步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术后第7天,患儿已拔除气管导管,复查食管造影检查,未见食管吻合口漏等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已开奶,逐步增加奶量,待患儿体重增加至2.0Kg后即可出院。
本次极低体重早产儿食管闭锁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海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对复杂新生儿畸形的救治迈上新的台阶,能够为海南地区的新生儿救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王海阳:副主任医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主任
王海阳
王海阳
:副主任医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主任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小儿普外微创学组常务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第二届小儿胸外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外科专业委员会委
海南省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委员
海南省医学会第四届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从事小儿普外科及新生儿外科工作21年;已主刀完成儿童及新生儿疾病5000台次的手术量。到海南工作3年来,开展了多例的海南省首例手术,如:海南省首例早产低体重III型食管端端吻合,食管气管瘘修补手术;腹腔镜下肠旋转不良矫治术;新生儿梨状窝瘘手术;颈部巨大淋巴管瘤切除术;腹腔镜下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胸腔镜下左侧膈肌折叠术;早产低体重儿腹膜透析手术;II型食管闭锁手术;胸腔镜下右侧膈疝补片修补手术;舌部血管瘤瘤体内注射;早产儿低体重儿腹腔镜十二指肠隔膜切除,肠吻合术;新生儿肾母细胞瘤;腔镜下肛门成形术;V型食管闭锁(经颈部手术);新生儿食管重复畸形。
微创腔镜手术能独立完成先天性食管闭锁,纵膈肿瘤,隔离肺,食管裂孔疝,膈疝,膈膨升,胆总管囊肿,幽门肥厚,环状胰腺,十二指肠隔膜,肠旋转不良,空肠闭锁,肛门闭锁,巨结肠,腹腔肿瘤、肾积水及肾盂输尿管再植手术等相关新生儿及儿童疾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擅长新生儿外科常见病及疑难重症疾病的救治及婴幼儿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
门诊地点:海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楼4楼32号诊室
门诊时间:周一、周二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