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验亮相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6月17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疾病防控工作进展与成效。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斌出席发布会并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一起关注!
中国日报记者
耐药是当前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一大难点,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都很大,请问四川省是怎样破解这一难题和挑战的?谢谢。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斌
谢谢您的关心和提问。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结核病俗称“痨病”,“致富十年功,痨病一场空”。四川作为结核病防治人口大省,发病人数多,耐药突出。按照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总体要求,四川从“十二五”开始大力推进相关工作。
首先,从预防耐药做起。在结核病患者发现、治疗和管理等关键环节,全面提升防治工作质量,患者的成功治疗率始终维持在90%以上,有效预防耐药的产生。
二是从快速检出做起。加大了结核病耐药监测和筛查力度。“十三五”以来,共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提升检测能力,目前全省100%的市(州)和99%以上的县(市、区)都具备开展结核分枝杆菌分子生物学诊断能力,结核病患者的病原学诊断和高危人群耐药筛查率显著提升,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症状筛查率达99%以上。诊断时间由原来的6-8周缩短到现在的3-4小时,最大限度早期发现患者并纳入治疗。
三是从降低患者的负担做起,将耐药结核病纳入扶贫专项救治的疾病。药品贝达喹啉、德拉马尼琼纳入医保单行支付管理,进一步探索基本医保、重大公卫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有效衔接。同时,部分地区为患者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大大提高了患者完成治疗的依从性。举例说,宜宾市翠屏区吴某某,2020年12月诊断为利福平耐药,规范治疗18个月后治愈,治疗费用近18.4万元,享受政策后,每年报销13.8万元,最终个人支付仅4.5万余元,显著降低了患者负担。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提到地方病,容易想到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包虫病还有一个可怕的名字叫“虫癌”,这些疾病曾经困扰四川的发展,想请问徐主任,四川在多轮攻坚行动中,有哪些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如何保持低水平流行?谢谢。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斌
谢谢您的关心和提问。大骨节病俗称“柳拐子病”“骨节风”“水土病”,患者站立不直、行走不稳,身材矮小,关节粗大,甚至终身残疾,丧失劳动力。四川作为大骨节病防治的重点省份,2008年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四川省在阿坝州实施了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形成了“发展、防病、稳定”的四川模式。2012年以来,全省无新发病例,2015年达到了消除标准。
2018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10部委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开展了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三年来,通过改善婴幼儿的营养、易地搬迁、病人救治救助等措施,充分利用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每年对大约3.3万大骨节病患者进行建档管理和治疗,特别是对病情较重的大骨节病患者提供免费药物治疗(1800元/人/年),对适宜手术的患者开展手术治疗,三年来累计治疗患者4万人次,至今持续保持消除状态。
另外,四川是全国包虫病流行程度较严重的省份之一,主要流行于35个高海拔山地县,包虫病俗称“虫癌”,是当地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条件改善。
2015年11月,国家和我省启动了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取得显著成效。选派专家在甘孜州驻点成立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站,实施驻点指导、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全省流行区包虫病人群患病率显著下降;三年,全省累计手术治疗3400余例,包虫病病人得到了有效治疗。举个例子,石渠县虾扎二村村民尼玛,家中四人,2014年本人确诊为肝包虫病,其丈夫也因病失去劳动能力,因家庭贫困和受制于当地的医疗条件,长期得不到肝移植手术的有效救治,饱受痛苦折磨,项目实施以后及时得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高水平的医治,12万元的手术费用通过医疗救治补助、医保报销、民政救助等渠道得到了大部分解决,最终个人只支付了900余元,术后恢复良好,恢复了劳动力,家庭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已脱贫奔康,2021年全年收入达到了5.2万余元。谢谢您的提问。
综合: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