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刀“施绝技”,肿瘤“去无踪”
一台肠道内镜微创手术,“抠”到连切开刀都省了(用“圈套器”代替),为经济困难患者节省4000多元——
无刀“施绝技”,肿瘤“去无踪”
“屋里本来就蛮遭业,肠子里长了个瘤子,开刀做大手术要几万,搞不好还要切肠子……没想到姜主任的微创技术,不但没有刀口,还想方设法为我们节约了好几千,真的蛮感谢他!”1月9日,在荆门二医消化内一科病房里,郑女士(化名)向前来查房的科主任姜绍连连声道谢。
郑女士年近六旬,沙洋县沈集人。元旦前后,出现便血且呈暗红色稀便等症状,1月4日曾行肠镜显示:横结肠约1.8cm×1.5cm肿瘤、降结肠及乙状结肠黏膜组织呈慢性炎伴淋巴组织增生,距肛门15cm处还有息肉。“说要开刀,先不说手术能不能成功,好几万的手术费确实拿不出来。”郑女士面露难色。打听到荆门二医的姜主任可以用内镜技术,不开刀把肿瘤拿出来,次日便转入该院消化内一科。
经仔细检查、评估,姜绍连发现,郑女士的横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虽不大(1.8cm×1.5cm),但基底宽且极其不规则,好在没有穿透肠道黏膜肌层。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包括其余息肉在内,完全符合内镜黏膜下剥离切除微创手术适应症。
“内镜,就像孙悟空钻到牛魔王肚里子,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人体“自然腔道”(口、肛门等),抵达消化道肿瘤位置,完成切除并保留器官功能。”姜绍连介绍,对患者创伤很小、恢复极快,比外科在腹部打1-4个眼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更微创,可以说是“(体表)无创”。郑女士的直肠息肉呈圆球形,适用圈套器(一种利用高频电流的套切器械)直接进行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而位于横结肠处的肿瘤,形状不规则,圈套器套切可能会导致病灶残留,需采用另一种术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除了圈套器,Dual刀(具有电切和电凝功能)是完成剥离的关键,能有效减少切割剥离病灶时导致的肠道穿孔风险。
无刀“施绝技”,肿瘤“去无踪”
考虑到郑女士的经济情况,虽说内镜费用较开腹手术低,必要的几种一次性手术器械(圈套器、切开刀、钛夹等)价格不菲。两处肠道病灶、两种术式,能不能用最少的耗材,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两次切除?这对有着20多年消化内科临床经验、擅长各类内镜下手术的姜绍连来说,考验的不仅仅是技术和智慧,更是“患者至上”的责任与担当。
“改良圈套器——先只将其伸出0.2cm左右,模拟切开刀的电切、电凝功能,沿病灶边缘电凝电切,逐层完整剥离横结肠肿瘤。”1月8日,姜绍连利用圈套器代替切开刀,“无刀”状态下完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然后,再完全展开圈套器,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套切位于直肠的息肉,电凝止血并用钛夹封闭全部创面。虽说术中随时可能出现大出血、肠穿孔等状况,但仅“抠”下来的切开刀一项,就为郑女士节省了4000多元。
俗话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恰到好处最难。”“肠道厚度只有1-4mm,最难的地方是不仅剥离下来的肿瘤不能破,同时也不能损害直肠的肌层,影响肠道黏膜自我修复,倘若肠子穿孔了,那么这台手术就算失败。”姜绍连说,科室先进的富士能蓝激光内镜系统等高端内镜器械,可以获取更加明亮、清晰、深层血管的图像,大大提高了病变部位的可辨识度,也为消化道肿瘤(早癌)精确诊疗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这台手术虽说复杂、精细,但不用切开刀,‘徒手’将肿瘤剥离出来,且肿瘤和肠道都不破,手法和造诣堪称业内顶尖水平。”郑女士的主管医生李刚这样评价。如果是外科手术费用要好几万,而采用内镜微创也就万余元。“这不仅是钱的事,创伤小、人少遭罪、恢复快,这些才是患者想要的。”
经过姜绍连庖丁解牛般的内镜微创剥离手术,郑女士前后不到一个周便康复出院了。
专家建议:40岁后定期做胃肠镜早癌筛查
“目前,内镜对于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通过胃肠镜检查发现早期癌症,治疗手段、器械已经几乎能到达消化道的任一部位。早期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可以通过内镜下治疗完成病变切除,将癌症扼杀在萌芽状态。”姜绍连表示,消化道早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目前消化内镜治疗最前沿技术之一。
40岁-45岁以上的居民,如果没有做过结肠镜检查的,建议都要做一次检查。因为在肠癌的初期,比如息肉阶段,超声、CT是无能为力的。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息肉再到异型增生再到癌变,一般需要8-10年。当癌变仅仅发生在肠壁内侧粘膜,也就是早期时,有效治疗后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10%。“到了晚期,有的时候手术水平再高也挽救不了生命。”姜绍连说。
据了解,荆门二医是本地区唯一承担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医院。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免费筛出结直肠癌高危262人、上消化道癌高危307人,内镜下诊断治愈率达90%以上。目前,2021年度“荆门市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