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三伏养生 冬病夏治
什么叫三伏?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即进入最热时段三伏天。古人规定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干支纪日)即为三伏天开始日,第四个庚日中伏开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末伏开始。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三伏养生冬病夏医
三伏养生冬病夏医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善灸者寿知艾者福
三伏天艾灸穴位能更好地激发经气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泄热拔毒,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
三伏天艾灸,可从根本上解决体虚病多的问题
1、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足阳明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有气血双补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所以古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中曾说过“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就是说,如果要想身体健康足三里穴要经常保持不干燥。在古代使用灸法都是采用化脓灸,经常刺激足三里来强壮身体。足三里还可以用来防止老花眼、中风、治疗高血脂症等等。
2、任脉穴位关元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关元穴的作用:温肾阳、提性欲,补虚,壮阳的作用。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3、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
神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本穴喜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可以按摩和艾灸法,其中按摩最简单,艾灸最有效。
三伏天:冬病夏治好时机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三伏贴,还有三伏天扎针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
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胃痛、关节炎、肾虚引起的腰痛。
三伏天的特点是温度高、湿度大、白昼时间长。在这种环境中,人会相对晚睡早起、休息时间减少;易出汗,会造成人体内部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无机盐类的大量消耗;爱喝清凉饮料,食欲不振;活动减少、不能坚持锻炼身体。整个人的身体状况处于相对低下的水平,摄入减少而消耗增多,故不少人夏季体重下降。
中医主张'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疏通六腑,畅达气机,升清降浊。所以一年当中,在夏至、入秋之前,都不宜过补。三伏天应以饮食调养为主。夏季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此外,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则致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
7月16日开始,8月24日结束,历时40天。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末伏:2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文稿:孔艳梅
编辑:孔艳梅
校对:孔艳梅
审核:黄永光
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升能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遵守法律法规,做好个人防护。
下一篇:奔走相告|我院“周末门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