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健康吗?
大部分人对健康的概念认识是这样的:身体不舒服就去医院检查,该吃药吃药,该治疗就治疗,看完可能病就好了。
但如今,随着我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对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在健康的概念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现对于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都比较好理解,但对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还是非常模糊的,而许多人也常常把握不好要不要看医生。另外,许多人会对看心理问题比较忌讳,觉得丢脸,难以启齿,病耻感强烈。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这个比例让人不容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怎么样才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马斯洛与米特尔曼提出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心理不健康如何治疗?
(一)心理不健康的自我评估
当人们呈现以下几种情况,就应该警惕心理健康状态:
1、精神痛苦程度:自我需要需求他人帮助才能缓解痛苦症状,严重者是即使通过寻求他人帮助也不能缓解痛苦症状。
2、持续时间长短:症状持续了2个月以上不能缓解。严重者持续了半年以上。
3、社会功能维持:社会功能受损(比如上学、工作等),严重者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
(二)心理不健康的治疗
1、药物治疗
在患者情绪不可控,或者行为异常,不自知的状态下,有效的药物治疗可快速缓解症状,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稳定的状态。
药物治疗的常见误解:吃药具有依赖性,吃药副作用大,吃药会让人变傻。
正确理解:
(1)药物具有副作用,对比控制、稳定症状而言,药物副作用影响身体情况更小,不采用药物治疗,症状持续下去,对身体伤害性更大。
(2)药物具有依赖性,只有安定类药物对人具有一定的依赖作用,但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依赖作用可避免。其它精神类药物不具备依赖性。
(3)药物会让人变傻,精神症状本身会让人的思维、行为反应迟缓,不是药物所致,药物更多是减缓精神症状对身体的影响。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逐步缓解症状,解决问题,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促进人格的发展。
心理治疗的常见误解:心理治疗就是两个人聊天,治疗师教育患者,接受心理治疗可以不吃药。
正确理解:
(1)心理治疗的方式多形式化。聊天是心理治疗常见的方式,但这不是普通人安慰、开导,而是心理治疗师会根据人的心理发展、变化等规律,引导患者自己解决问题,在治疗效果上更加稳定及科学。当然,心理治疗师根据患者不同的状态,还可以进行沙盘游戏治疗、绘画治疗、音乐治疗、格式塔治疗及家庭治疗等等。
(2)心理治疗不是给患者上心理课,心理治疗师更多是和患者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新的生活模式,促进其健康成长。
(3)心理治疗不是万能的。患者状态不可控,还得从药物上给予控制,辅助心理治疗可以让患者更快得到治愈。
3、物理治疗
通过借助专业的治疗设备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传导,从而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目前医院有经颅磁刺激仪、生物反馈仪,多导睡眠仪等仪器。
物理治疗误解:效果不大,没有用。不知道作用是什么。
正确理解:
(1)物理治疗效果是需要坚持治疗的。短暂的1、2次或者1、2个疗程,对轻症患者也许会收到良好的反馈,但对重症患者更需要持久的物理治疗,在7、8个疗程后,症状是会有所缓解的。
(2)物理治疗的作用机理。对大脑皮层或外周神经进行一种非侵入式的,无疼痛的刺激,从而检测或调节改善大脑功能。
往期精彩回顾:
免费筛查丙型肝炎义诊活动预告
招募一线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滴眼药水的正确姿势,你get了吗?
互联网+护理:让“在家康复”成为您的新选择!
党建引领学科业务发展,常态化开展党支部联系点工作
—公众号—
贵港市人民医院
—订阅号—
贵港市人民医院
订阅号
—视频号—
贵港市人民医院
—抖音号—
贵医小喇叭
(使用抖音扫码)
▍作者:温丽娟
▍编辑:徐家劲
▍校对:徐家劲梁栩豪赵琳
▍审核:覃英容陆丹艳
下一篇:招募一线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