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潮汕栀粽的奥秘
端午节在潮汕地区又叫五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自然都需要准备节日佳品——粽子,来祭拜神明和先祖。潮汕地区的粽子除了“内涵”丰富的双拼肉粽之外,还有一种软糯清香的碱水粽——栀粽。
栀粽的历史
众所周知,端午节为了凭吊屈原,人们用楝树叶、苇叶包裹饭团,外缠彩丝,丢进江里,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但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粽子的前身,时的人们用菰叶(茭白叶)把黍米(糜子米)包裹成牛角状,然后蒸熟或煮熟后祭祀祖先和神灵,因其外形像牛角,因此称为“角黍”。
西晋《风土记》注云:“俗,先以二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淳浓灰汁即草木灰水,天然弱碱水,是用滚水浸泡草木灰之后,过滤出来的淡黄色水。潮汕的栀粽,即是用埔姜、栀子枝叶等草药烧灰制作的。栀粽又称为栀粿,原料为糯米,古代的制作方法是用糯米浸渍后用手工石磨磨成粉浆,配入捣碎栀子(民间通称枝子或黄枝)浸泡滤渣成为黄色药液,然后又再用埔姜碱液拌匀(埔姜是潮汕通称的青草药,晒干煅成炭末,浸水滤渣取液),时下因加工工序麻烦而难得,故现常用碳酸氢钠(苏打粉)加入浓茶水与糯米浆(粿浆)搓匀盛放入专用粿帕装入蒸笼炉火蒸熟便成粽黄色晶莹润滑的香喷喷优质栀粿,放凉后食用。
端午为何吃栀粽
端午节吃栀粽是有一定道理的,重点就在栀子上面。栀子,别名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栀子属灌木,高0.3-3米;嫩枝常被短毛,枝圆柱形,灰色。叶对生,革质,稀为纸质,少为3枚轮生,叶形多样,两面常无毛,上面亮绿,下面色较暗。植物栀子的果实也称作“栀子”,是传统中药,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症。其功能主治是清热,泻火,凉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农历五月百病泛滥,故有“毒月”之说。中医认为,五月即是午月,五行属火,此时的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雨季渐渐到来,空气潮湿,流通不畅,湿热蒸腾,五毒尽出,适量吃栀粽可以清肺泻火,解毒凉血,还有助消化,预防胃肠疾病。故端午吃栀粽是非常合时宜的一件事,契合孔子《论语》“不时不食”。
End
修改:马楚雄
终审:许韩波
“药”健康,"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