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医院建设】粤北地区首例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成功植入
近日,在医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电生理科张社兵主任带领团队,成功为一位70岁患者植入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标志着我院心律失常诊治水平迈入国内先进水平。
患者为70岁女性,无明显诱因出现黑朦伴眩晕三小时余入院,心电图检查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符合永久性起搏器植入适应症。但患者10余年前曾因手术导致右侧前胸壁无法植入起搏器,而左侧锁骨下静脉造影显示左侧锁骨下静脉完全闭塞,无法植入新起搏器电极。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团队经过详细讨论分析、并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为患者选用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以求将手术创伤及并发症降到最低。
经过充分准备,手术如期进行,该手术由张社兵主任主刀,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祥新教授全程指导和电生理介入团队庞军刚主治医师的密切配合下,仅用了一小时,成功完成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通过股静脉穿刺,凭借熟练的技术将起搏器顺利通过导管植入到心腔内部,在整个植入过程患者保持清醒状态,医生可与其进行沟通,起搏器顺利植入。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起搏器程控检查各项参数工作良好,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据张社兵介绍,传统起搏器体积较大,需要经静脉途径植入起搏电极,还需要在胸前部皮下制作囊袋埋藏起搏器,因此会有静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电极相关并发症、囊袋感染等可能,也影响患者的美观。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是近年来国际先进的技术,较于传统起搏器,体积缩小了93%,只有胶囊大小。同时,该起搏器在拥有超过12年使用期限的基础上,还兼容1.5T/3.0T核磁共振扫描的功能。该起搏器不需要植入心内膜导线,也不需要在胸前皮下制作囊袋放置脉冲发生器(起搏器),减少了创伤、电极故障与并发症,也显著降低了感染风险。患者在植入后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次粤北地区首例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开展,为部分特殊需要的患者多了一个治疗选择,让患者获益。
科普时间
Micra无导线起搏器更适合哪些患者?
年纪较大人群。比如,老人如果使用传统起搏器,会明显增加手术风险。
合并疾病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比如,存在肺气肿、肺大泡或肾功能不全等病人。
解剖受限患者。比如既往有多次起搏器植入造成血管阻塞,无法从前胸部植入传统起搏器的患者。
不愿在前胸留下疤痕囊袋及导线植入的患者。
团队简介
粤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我院心血管内科为广东省省临床重点专科,1990年率先在市内开展食道内电生理检测心律失常,1995年率先在市内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测和射频消融术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2009年率先在市内开展三维标测射频消融术根治房颤手术,另外还先后开展了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心源性卒中,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左束支起搏等新技术,拥有技术实力雄厚的心律失常专家团队,具备国际先进的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常规开展各种复杂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包括缓慢心律失常起搏器植入、心力衰竭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式自动除颤器(ICD)预防心脏性猝死,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室上速、室早、室速、房扑)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以及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左心耳封堵术、肺动脉栓塞捣栓、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等手术。对于各类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目前每年开展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200余台,永久性起搏器100余例,心内科积极响应中国房颤中心总部的号召,在院领导及科主任的带领下,以保障韶城人民生命健康为己任,致力于建设规范的房颤诊疗中心,2021年11月25日正式成为中国房颤中心认证单位,标志着我院在房颤诊疗领域达到国家标准水平。
专家简介
张社兵:电生理科主任、心血管内科二区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韶关名医。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周三上午、下午
范文茂:心血管内科副主任、CCU病区主任,医学硕士、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周一上午、下午
顾新元: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粤北人民人民医院首批优秀青年医师。
庞军刚: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
梁家荣: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
李娟: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医学硕士
采写:王娅南
责编:刘军
微信:朱小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