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手术库
检查库
内科
呼吸内科 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风湿免疫科 肾内科 风湿免疫科 普内科
外科
神经外科 心胸外科 乳腺外科 泌尿外科 肝胆外科 胃肠外科 肛肠外科 胃肠外科 骨外科 外伤科 整形烧伤科 普外科
男女老幼
妇产科 妇科 产科 男科 儿科 小儿科 新生儿科 生殖健康 整形美容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病科 性病科
五官科
眼科 耳鼻咽喉科 口腔科
精神心理科
精神病科 心理咨询科 成瘾医学科
肿瘤科 感染科 肝病科 急诊科 中医科 体检保健科 营养科 疼痛专科 非临床科室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公立医院

您的位置: 首页 > 找医院 >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医院动态

媒体关注|血管“追凶”——科学家找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幕后主使

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4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刊发了德国慕尼黑大学哈贝尼希特(AndreasJ.R.Habenicht)团队的一项新发现:神经系统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产生联系。有人称之为“大脑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对话”。5月中旬,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我院彭立博士到慕尼黑大学开始为期半年的访学,希望继续研究清楚这条通路上发生的故事。

一场发生于动脉血管的变故,有时可能搅动世界风云: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中风倒地,没能亲见二战胜利日;丘吉尔第二次中风后,不得不辞去首相职位。

对个体而言,它意味着生活质量下降乃至失去生命。法国哲学家萨特中风后,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嘴唇哆哆嗦嗦,话都说不清楚,香烟不停地从嘴里掉出来,更别提写字、弹琴了。

相比于世界风云和名人轶事,科学家更关注这些病人体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但经过200年的研究,大家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莫衷一是。

人们早已知道,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而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物是一种特殊的斑块。

4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刊发了德国慕尼黑大学哈贝尼希特(AndreasJ.R.Habenicht)团队的一项新发现:神经系统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产生联系。有人称之为“大脑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对话”。5月中旬,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贵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彭立到慕尼黑大学开始为期半年的访学,希望继续研究清楚这条通路上发生的故事。

体内的“火山”

你可以想象一根久经日晒的塑料水管,里面堆积了不少黄色水垢。水管本已脆弱不堪,而里面的水流依然强劲地冲击管壁。流体力学知识告诉我们,在狭窄处,水流的冲击力会变大。这根老化的水管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断裂。

在人体的动脉血管中,发生着类似的故事。

当细胞外脂质颗粒、泡沫细胞和碎片沉积在动脉血管的内壁上,就会形成斑块。这时人的动脉就像沉积了水垢的自来水管一样,逐渐变得狭窄。比水管更糟糕的是,在斑块附着的部位,动脉血管会变硬、变脆。真是雪上加霜。

斑块形成后,就成了这一段血管的“火山”。如果斑块愈合或比较稳定,就意味着“火山”进入了“休眠期”。如果斑块不稳定,这里就像一座活火山,保不齐何时爆发——血管破裂、血栓形成,患者口歪眼斜,半身不遂,甚至威胁生命。

这时在血管里,斑块附近看起来像黄色的、黏糊糊的粥,因此中国人也称之为“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这种贯穿4000年人类历史的古老疾病,在现代社会越发活跃。如果粥样硬化影响到给心脏供血的动脉,冠状动脉疾病就发生了;如果遭殃的是给脑部供血的动脉,人就中风了。这些血管里的“水垢”,每年在全球夺走上千万人的生命。

在某种意义上,这的确是一款非常现代的疾病:食物充裕带来的普遍肥胖、诱人的高脂高糖饮食、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

自从1904年,德国莱比锡的病理学家马查特(Marchand)首次提出“动脉粥样硬化”一词以来,200多年来,这种病变折磨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

人们早就注意到,在斑块隔壁,常常会聚集起一堆“吃瓜群众”——斑块出现在动脉血管壁内膜,而在这段血管的外膜上,有大量免疫细胞聚集(术语称为“免疫细胞浸润”)。而免疫细胞聚集之处,意味着存在炎症反应。

1999年,美国科学家吕赛尔·罗斯(RusselRoss)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杂志刊文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这种观点主导了此后20余年的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这些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免疫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的“二人转”,但没想到,这是神经系统躲在幕后的“三方会谈”。

“三方会谈”

这篇题为《神经-免疫-心血管互作控制动脉粥样硬化》(“Neuroimmunecardiovascularinterfacescontrolatherosclerosis”)的论文于今年4月底刊发于《自然》杂志。其中提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动脉血管外膜和大脑之间会交换神经信号,切断这一信号,会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过去谁能想到,神经系统居然会跟斑块“对话”?

本篇论文中呈现的动脉-大脑神经回路的传入、传出通路。(图源论文,经作者授权使用)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中,人们对神经系统的忽视显得理所当然:这一疾病的症结在于斑块,而斑块上并无神经分布。

在本文中,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哈贝尼希特团队提出,免疫系统通过在动脉外膜形成白细胞(免疫细胞的一种)浸润,从而对斑块作出应答。而动脉外膜又是神经系统“操控”外周组织的主要通道。

既然这二者都通过动脉外膜发挥作用,那么它们之间会不会发生联系呢?

大约在2009年,哈贝尼希特团队发现,在动脉外膜上存在淋巴细胞聚集现象(后称为“动脉第三级淋巴器官”,简称“ATLO”)。淋巴器官又称为免疫器官,一级淋巴器官包括胸腺、骨髓等源源不断制造淋巴细胞的器官,是免疫系统的“大后方”;二级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咽扁桃体以及遍布全身的淋巴组织,这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前线作战部队。

团队成员莫汉塔博士发现,在第三级淋巴器官里还存在神经轴突增生现象。神经轴突是神经元的突起,负责传导神经冲动。比如冷、热、痛、痒、酸、甜等种种感觉,就通过一个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至于神经轴突增生意味着什么,莫汉塔还不清楚。

基于莫汉塔博士的发现,哈贝尼希特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神经系统环路”的假说。

但要验证这个想法,首先需要做大量动物实验。

贵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彭立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他2010年到访哈贝尼希特实验室时,还是一名博士生。闷头读了半年文献后,他和导师哈贝尼希特讨论未来的研究方向。彭立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第三级淋巴器官可能存在神经环路支配,值得进一步用实验去证实。

摆在彭立面前的任务是,通过给小鼠注射一种嗜神经逆向跨突触示踪病毒,寻找大脑和动脉之间的神经通路。

这种病毒专门在神经系统繁殖,常用于追踪神经环路,但在哈贝尼希特实验室,还从没有人做过这种实验。对彭立来说,这无异于“白手起家”。学习实验方法、借用实验仪器,每一步都要自己摸索。

十二年磨一剑

寻找“动脉粥样硬化-神经系统环路”,是一次在无路之处找路的“奥德赛”。

彭立是中医学专业出身,并不擅长用小鼠做实验。但他需要做的事比一般的小鼠实验更为艰难:把小鼠麻醉后解剖,露出腹主动脉,在体视显微镜下用微型注射器把示踪病毒注入小鼠的动脉外膜。

动脉并不难找,这根鲜红色的血管正在显微镜下跳动。而动脉由内中外三层膜组成,彭立得小心翼翼地把病毒注入外膜,又不能刺破动脉。他知道,如果一不小心刺偏了,鲜红的动脉血会立刻飙出来。

注射完成后,他还得分离出完整的大脑、脊髓,寻找病毒感染的部位,再通过感染细胞的类型来判断通路。

哈贝尼希特仍记得彭立埋头做实验的那3年。这个不擅长英文的中国学生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工作努力,善于思考,而且是个“难题终结者”。彭立每周受邀到导师办公室聊天,因为语言沟通不畅,哈贝尼希特总是通过画图来为他讲解问题。

从左到右: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彭立、通讯作者哈贝尼希特、第一作者莫汉塔。5月中旬,彭立到慕尼黑大学开始为期半年的访学,三人拍下这张合影。受访者供图

那3年,彭立每天至少工作十个小时,有时周末也不休息。小鼠的正常寿命约为2年,彭立需要用1岁半的小鼠模拟老迈的人类,而老年小鼠经常不够用,这也延长了实验周期。

除了老年小鼠之外,彭立还需要做各种对照组实验:把病毒注射入小鼠的眼球、胃壁、脾脏、肾脏、肌肉,一并研究用高脂饲料喂养的小鼠……

日复一日的实验中,哈贝尼希特假说的轮廓逐渐清晰。同事莫汉塔说:“如果没有彭立博士,我们发现不了大脑和动脉间的联系。”

3年过去,彭立结束在哈贝尼希特实验室的工作,回国找了一份教职。而在德国,探索仍在继续。

哈贝尼希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为了绘制从大脑到动脉的“地图”,他们又继续做了几年实验。彭立留下的小鼠大脑和器官,也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帮助。

比如他们又通过手术或化学药物,阻断病变动脉和大脑之间的交感神经。其后,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增加。这意味着,阻断“动脉-大脑神经环路”,就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这些发现已经足够令人振奋,但故事还不够完整。哈贝尼希特团队又通过基因组学研究,“揪出”了可能发挥作用的基因。

大约4年前,哈贝尼希特联系上彭立,告诉他想把这一成果发表出来。哈贝尼希特和莫汉塔商量后一致认为,“因为彭立所做的重要工作,理应成为共同第一作者”。

彭立记得,他们花两三年写完论文后,投到《自然》杂志,5名评审专家提出上百个问题。为了回应这些问题,彭立和同事们足足写了100多页回复。

今年4月底论文最终刊发时,距离哈贝尼希特最初提出假说,已经过去了12年。

这项研究刊发后,医学和科技媒体不吝赞美之词,认为这项基础研究将开创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新思路。但对于从实验室研究到实际应用,研究者们依然很谨慎。莫汉塔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探究:比如,大脑如何知道动脉血管里在发生什么?

这可能要耗费另一个十年。

END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审:冯姝、蔡伊檬

二审:胡俊、张婉婧

三审:张敬杰、肖政华

推荐医生
陈清维
陈清维 呼吸内科 主任医师

擅长于运用中西药治疗呼吸内科疾病,特别是中药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心病加重期及缓冲期的治疗。另用自拟方治疗急慢性肝炎、糖尿病、急慢性咽炎的治疗,收效满意,为广大患者所喜爱。现研究苗药“地僵散”对COPD肺心病加重期临床。

葛正行
葛正行 呼吸内科 主任医师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对应用中药、民族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癌、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的病情进展有深入研究。

金英
金英 呼吸内科 主任医师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慢阻肺、哮喘、肺癌、肺纤维化病变等呼吸系统疾病。并对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及更年期综合症有一定的造诣。

袁维真
袁维真 呼吸内科 主任医师

擅长使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内科疾病,尤其对肺部感染、慢阻肺、哮喘、支气管炎、肺心病、咽炎、肺结核和癌症放化疗后中药调治有显著疗效。

贵阳重要疾病医院推荐
贵阳重要科室医院推荐
相关药品 更多»
伏格列波糖片
伏格列波糖片

功效主治:改善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本品适用于患者接受饮食疗法、运动疗法没有...

谷赖胰岛素注射液
谷赖胰岛素注射液

功效主治:治疗成人糖尿病。

利伐沙班片
利伐沙班片

功效主治:1.用于择期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手术成年患者,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利伐沙班片
利伐沙班片

功效主治:1.用于择期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手术成年患者,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50R)
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50R)

功效主治:用于治疗糖尿病。

相关检查 更多»
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有直接检眼镜、双目间接检眼镜、眼底彩照、眼底自发荧光、眼底血管造...

眼科常规
眼科常规

眼科常规检查既包括健康人的眼科筛查,如升学、就业、入伍前的体检,也包括患...

血管彩超
血管彩超

血管彩超是一种无创伤性的血管造影术,可显示动、静脉血管的具体解剖结构及管...

耳部检查
耳部检查

耳部检查项目繁多大致分为五类,耳的一般检查、咽鼓管功能检查、听功能检查、...

心电图
心电图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的每一个心动周期内心脏电活动变化的检查...

前庭功能检查
前庭功能检查

前庭功能检查包括有前庭眼动反射弧的眼震检查、前庭脊髓反射系统的平衡功能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