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妇儿科普 | 有关ROP家长最关心关于4个问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底筛查4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相比正常的足月宝宝,早产宝宝出生时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
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早产宝宝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目前,随着早产儿救治水平的提高,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逐渐增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现数量也呈现增加趋势。
为此,成妇儿眼科霍剑主治医师准备了4个关于ROP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No.1
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
ROP其实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英文缩写,这是一类发生于早产儿、低体质量儿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性眼病,时早产儿常见病之一,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3个区:
1区是以视盘为中心,视盘中心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画圆;
2区是以视盘为中心,视盘中心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除去1区的部分即为2区;
2区以外剩余的部位为3区。
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5期:
1期:在眼底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
2期:眼底分界线隆起呈脊样改变;
3期:眼底分界线的脊上发生视网膜血管扩张增生,伴随纤维组织增生;
4期:由于纤维血管增生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A型无黄斑脱离,B型伴有黄斑脱离;
5期:视网膜发生全脱离,出现不可逆的失明。
No.2
为什么早产儿容易发生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与早产、吸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
出生孕周和体重越小,发生率越高。
早产儿由于孕周不足,眼部发育尚未完善,早产儿吸入高浓度氧气,抑制视网膜血管生长,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视网膜不完全血管化。
当停止吸氧治疗后,视网膜逐渐缺氧,生长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被释放,导致在形态和功能上异常的新生血管的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纤维增生,发生牵拉导致视网膜脱离。
No.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危害有哪些?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期表现隐蔽且发病速度较快,视网膜发生完全脱离大约在出生后10周,若未能早期发现和诊断,未能早期干预,极易导致失明。
0-3岁时视觉发育的关键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还容易对屈光系统参数及屈光状态造成影响,出现屈光异常,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及屈光参差,斜视、弱视等。
No.4
家有早产宝宝,家长应该这样做。
目前,随着早产儿救治水平的提高,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逐渐增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现数量也呈现增加趋势。因此在新生儿科,医生通常会让家长带早产宝宝到眼科做ROP。
对于健康儿童应当在出生28~30天进行首次眼病筛查,对于具有眼病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早产儿、足月小样儿、新生儿监护室内的孩子等),应在出生后尽早进行眼病筛查。
小贴士
对于出生体重<2000g,或出生孕周≤34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应该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进行首次眼底病变筛查。
这是因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期约发生在矫正胎龄34周,2期平均发生在矫正胎龄35周,3期平均发生在矫正胎龄36周,阈值前病变平均发生在矫正胎龄36周,阈值病变平均发生在矫正胎龄37周。
复查的间隔根据病变的有无和视网膜血管发育程度定为1~3周。终止筛查的标准定为周边视网膜血管发育至锯齿缘、轻微病变发生退行性改变。
另外,常常有家长抱侥幸心理,认为宝宝看上去健健康康的,就认为没问题。
事实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单凭外表是很难判断出来的,必须由医生借助专业仪器才能检测出来。
因此,家长一定要谨遵医嘱,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避免耽误宝宝的病情,错过最佳的治疗的时间。
分
割
线
以上就是家长关于ROP最关心的4个问题,各位家长了解了吗?
总结一下:
早产儿应积极做好早筛查、早发现、及时治疗,确保早产儿生存质量,提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的视觉质量,同时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还需要重视定期视功能发育的追踪检查,防止视功能的发育受到影响。
供稿:眼科霍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医生介绍
霍剑
主治医师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从事眼科临床工作十余年。
擅长领域:对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长期从事儿童眼病及眼表疾病的诊疗,尤其儿童屈光不正、斜弱视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