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建设】创新管理模式,肇庆市推行“分类施策”提升市容秩序管理水平
一个城市的基层治理
可谓是大事小事,千头万绪,
需要城市管理工作者
积极改变传统的思路单一、简单堵截、
以罚代管的方式,摒弃管制做法,
增强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法,分类施策,
探索出“亲情化”管理之路。
3月29日
肇庆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
《关于改进管理模式推行“分类施策”提升
《关于改进管理模式推行“分类施策”提升
市容秩序管理水平的意见》指明了方向,
下面,请随城城一起了解下~
(上下滑动查看文件全文)
有哪些重点内容?
城城已为您梳理好~
01
坚持“管好城市为人民”工作理念,积极探索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为指导,贯彻“管好城市为人民”工作理念,为提升城市品质面貌和提高群众满意度,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创造条件。
坚持认真践行城市管理“721”工作法(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以持续推进“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行动为契机,积极改进工作方法,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
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探索社会治理创新实践,逐步形成精细精准治理模式,着力破解城市管理执法难题。
▲西江日报记者梁小明摄
02
坚持科学管理,创新市容秩序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道路分级管理机制。市区道路范围总体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有序”的要求,划分为严控区、控制区和一般区三级。严控区主要包括城区大部分交通主干道、部分重要的次干道及党政机关、校园周边等重点管控区域。控制区主要包括城区大部分次干道、部分主干道上位置偏远和商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一般区主要是指背街小巷及分布在部分主干道和次干道上的重难点管理区域。各区要因地制宜建立对属地道路分级管理机制,逐级建立长效管理标准;针对辖区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市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分阶段有步骤地定期开展集中整治;逐步把辖区所有街道均纳入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中。
(二)建立健全定点定人管理机制。以“严管白天、疏导早晚、严管大街、疏导小巷”为原则,落实“三定三包”——“定人、定岗、定时”和“包片、包段、包点”制度,对严控区、控制区的占道经营(超门店经营)、占道堆物、汽车游商等各类违章现象实行严管,把责任具体落实到人;结合错时上班、实时视频监控、加强机动巡逻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保证主要街道和重要地段不留管理空档和死角。
(三)建立健全信息化监督机制。坚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利用信息化系统智能监控、信息采集、线上采集市民群众举报投诉等信息化监督手段,全方位、全时段收集城市管理执法事、部件类问题,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所有事、部件类问题采取“问题收集—立案—派发—处置—反馈—核实结案—评价考核”七步闭环处置流程,实现全流程追踪管控。通过及时精准发现问题,实现由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转变,不断提升问题处置质效,提高市民群众对城市管理问题办理的满意度。
▲资料图
03
坚持社会参与,建立优化前端服务机制
(一)强化“五个一”机制作用。各区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并发挥“5个1”机制作用,组织街道办、公安、市场监管、城管等职能部门,主动落实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文明劝导、帮扶服务等职能,通过走访登记造册、深入细致宣传城市管理相关条例和政策,文明引导商户、摊主自觉维护市容环境秩序。
(二)有序疏导安置。各区和有关部门要从市民群众需求和实际工作出发,不搞“一刀切”式的整治,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鼓励各区在不扰民、不影响交通、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划定区域,规范设置疏导安置摊点,实现有序疏导、标准管理。要坚持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组织有关部门会同农贸市场、疏导区适当降低摊点准入门槛,以让社会困难人群优先解决生计问题。在加强对疏导安置摊点的管理方面,可考虑推行“摊点自治管理”或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落实摊主“三包”责任,切实做到“包秩序、包卫生、包畅通”。
(三)规范划线管理。根据居民区分布,结合商铺实际情况、所处路段繁华程度、对人行道的影响等因素,在不影响交通和居民正常出行的前提下,在控制区和一般区的临街商铺店门外延伸一定距离施划黄线,允许这部分商铺在黄线范围内经营,力求在受惠商户、服务群众的同时有效规范市容秩序,实现“双赢”。
▲“五个一”联动机制齐抓城市管理。资料图
04
坚持公正文明执法,强化部门联动配合
(一)凝聚执法合力。要在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前提下,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力度,推进联合执法常态化。对严控区、控制区的顽固占道经营户和汽车游商要实行严格执法,要组织街道办、公安、市场监管、城管等多部门执法力量联合进行依法查处。
(二)推行柔性执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践行执法为民。根据执法案件的具体情况,注重发挥行政指导的作用,对轻微违法违规行为,我们坚持以教育整改为主,可采取行政提醒、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方式推行柔性执法,实现社会效果和执法效果的统一。
(三)探索非接触性执法途径。针对城管执法中面临的执法冲突多、处罚执行难、执法力量不足等难题,积极创新执法方式,探索推行“非接触性执法”模式。以“先提醒,后处罚”为基本原则,充分运用视频监控、影像摄录等信息技术手段,固定违法事实证据,以现场可视化为前提,以取证多元化为保障,积极探索当事人“零口供”情况下完成整个违法行为查处的新执法途径,以逐步化解执法取证难等瓶颈,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05
坚持精准到位,有序推进“分类施策”市容秩序管理模式
结合道路分级标准,依照管理对象分类制定精细化差异化市容秩序管理细则,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精准施策,实现“一路一策、一场一策、一事一策”,即一条市政道路一个管理办法、一个市场一个管理办法、一个事件(治理黑点或难点)一个管理办法。各区要根据本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任务措施,明确责任分工,认真抓好落实。
▲资料图
来源
|肇庆人民城管、肇庆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