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后恶风自汗,经方合方加减而愈
专家介绍
·戚正涛
·硕士研究生,中医师。擅长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尤其是中医经典辨治发热、咳嗽、偏头痛、肠易激综合征、胃痛、心力衰竭、失眠、焦虑等内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出诊时间】
总院:周一晚上、周四上午
·【工作微信】
2021年11月24日门诊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该患者不幸在“5.21”广州本土疫情期间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经过集中隔离治疗后出院,但一直出现明显恶风寒、汗出,稍一吹风则自觉周身不适。出院后一直服用中药及中成药治疗,检视其处方多为益气健脾化湿之药,经治疗后改善不明显,为求进一步治疗来诊。
刻诊,患者仍明显恶风寒、汗出,自述晚上洗澡后一定要在热气环绕的环境下把全身擦干穿好衣服才行,否则稍一吹风就会皮肤发凉、全身难受。此外尚伴有心烦易怒、两侧颞部不适、眠差易醒、口干,腹胀,餐后即欲大便。查看患者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舌红有齿痕苔薄白,舌体两侧可见明显唾液线,脉弦数。
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考虑太阳少阳合病。汗出恶风,吹风后自觉皮肤发凉怕冷,显是太阳中风、卫表不固;心烦易怒、眠差易醒、两侧颞部不适,责之肝郁化热;腹胀、餐后即欲大便,是为脾虚可证。于是以调和脾胃、清肝健脾为法,以柴胡类方和桂枝类方加减。
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大枣15克、红参15克、柴胡15克、黄芩5克、法半夏1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天竺黄10克、石菖蒲15克,7剂,日一剂,嘱每剂药加入小黄姜5片同煎,早晚餐后服。
后因正哥门诊时间调整,患者期间多次欲复诊而未果,遂自行按首诊方药购药服用。12月23日二诊,诉服药后自汗恶风寒明显减轻,仍有腹胀,餐后即欲大便,睡眠尚可。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腻,脉左沉弱右弦,予以加大温里药物力度,减去阴柔致泻之芍药。
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15克、干姜10克、防风15克、红参15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醋香附10克、鸡内金10克、砂仁5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7剂,日一剂,早晚餐后服。
2022年1月3日三诊,诉现已无明显皮肤怕冷感觉,可以正常穿脱衣服,服药后未再明显腹胀。仍有疲倦感,胃纳尚可,大便溏,餐后即欲大便。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考虑表虚得固,肝郁得平,故减去小柴胡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继续服用。
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15克、干姜10克、防风15克、红参15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醋香附10克、鸡内金3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砂仁5克,7剂,日一剂,早晚餐后服。
2022年2月21日复诊,诉无明显恶风及汗出,近期气温骤降亦无明显微寒感觉。随访至2022年5月,病情一直平稳,衣着一如常人。
【正哥按】患者恶风汗出,显系营卫不和、卫阳不固所致。虽有腹胀、便溏、食后即欲大便等脾虚表现,但是服用近4个月益气健脾化湿中药效果不明显,原因在于益气健脾化湿中药主入中焦,未能较好兼顾到卫阳虚不固的病机,因此定准病位是关键。首诊时吸取前医的经验教训,改为以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为主方,将治疗的靶点聚焦在“卫阳”上面,所以能快速起效。
至于为何选择桂枝新加汤而不选择桂枝加附子汤?其实《伤寒论》有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似乎选用桂枝加附子汤更为合拍。但是患者首诊时尚表现有明显的应激障碍,如心烦易怒、两侧颞部不适、眠差易醒、口干、舌红脉数,显然是有肝郁化热,因此首诊方合用了清肝胆热健脾胃气的小柴胡汤,而未用大辛大热的附子。但是从整个治疗过程回顾来看,显得谨慎有余,似乎首诊径直用桂枝加附子汤并无不妥,甚至可能起效更加迅速。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责任编辑:叶美琪
校对编辑:连萌
审核:王剑
审定发布:范琳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