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半宝宝命悬一线 无核酸证明 医院:先救人再说
给一岁半的小宝宝喂食花生米,哪知意外发生,这枚花生米牢牢卡在小宝宝的气道,情况十分危急。
5月9日下午5点,在患儿无核酸证明的情况下,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按照对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要求采取闭环式管理实施紧急手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徐幼医生带领团队从1岁半昊昊(化名)的主气道内,成功地取出了这枚卡在气道3个多小时的异物。
手术完成后,早该下班的七位医护人员和麻醉师仍然继续守护在孩子身边,共同执行医院的隔离管理措施,直到患儿的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他们才解除隔离走出手术室。
一粒花生带来的严重后果
5月9日下午2点过,家住金堂县的赵女士将孩子抱到朋友家里玩,赵女士的朋友看昊昊十分可爱,将自己剥好的花生米顺手喂给了他……然而变故发生在一瞬间,刚吞下花生米的昊昊满面通红并剧烈呛咳。短短十几秒,孩子的口唇就发紫并且呼吸困难,赵女士吓坏了,当她意识到昊昊是吃了阿姨给的花生米呛到时,她抱起孩子,按照平日学到的急救知识,拍击昊昊后背,试图把花生米拍出来,然而昊昊的症状依然没有半分缓解。
情急之下,赵女士将昊昊送到当地的医院就医。当地医院得知昊昊是气管异物后,立即要求家长迅速将昊昊送往成都。
下午近5点,昊昊送到了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急诊科。这时的他,因剧烈咳嗽面部已经出现轻微发紫,医院急诊科通过CT检查发现,昊昊的气管内有一块巨大的异物,几乎将气管完全阻塞,需要立即手术取出异物,否则将很快窒息,危及生命。
急诊科立即通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会诊。此时,刚下门诊回到病房准备查看明日手术病人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徐幼主任,看到昊昊后,立即意识到情况紧急。当机立断指挥部署抢救工作,马上启动科室“新冠疫情下气管异物急诊手术指令”,在紧急进行急诊手术准备工作的同时,立即做好科学防控闭环式的抢救工作。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她带领团队站上了手术台。
在团队协同努力下,昊昊主气道上的花生粒被徐幼主任手中的异物钳牢牢地夹住了,慢慢退出气管,到了声门处,徐幼主任轻轻地旋转手中的异物钳,将异物调整为与声门一致的方向,直到异物通过呼吸道最狭窄的声门。
“取出来了,取出来了。”花生取出孩子的气管瞬间,昊昊的气管通畅了,生命体征也趋于稳定。在外焦急等候的家长,看到从孩子的气管里取出的花生异物时,放声痛哭,连声说道:“这粒花生米险些夺去我儿的生命,谢谢医生。”
医生提醒:家长应成为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徐幼介绍,异物卡喉和误食是临床上发生率比较高的意外事件。多年来,她的团队从孩子体内取出了多种多样的异物。虽然取异物的技术已经非常娴熟,但仍有悲剧发生。徐幼说,家长永远是孩子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只有家长树立了安全意识,加上持续不断的健康教育才会让孩子更加平安。”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被异物卡住?
她介绍:“如若孩子突然出现剧烈的呛咳、干呕现象,并不时用手探入口腔,这些便是信号。如果孩子面色发紫,则异物可能进入了气道;如果孩子口水难以吞咽则异物可能进入了食道。不论进入气道或食道都是危险的,所以家长须高度重视,此时不应再给孩子喂食,更不应刺激孩子引发其哭闹或者大笑,而应使其保持相对安静的状态,并送至医院就诊。”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