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海南省“百姓身边好医护——寻找健康卫士”评选启动 为他/她投票
自2014年以来,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成功举办了六届海南“百姓身边好医护”大型公益活动。活动通过广泛宣传,让身边好医护的事迹与故事走进千家万户,掀起全社会对医护人员的学习热潮,进一步激发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和各界投身自贸港建设的行动自觉和热忱,有力促进全省卫生健康系统行风建设。
第七届《百姓身边好医护——寻找健康卫士》大型公益活动于2022年3月23日正式启动,49名好医护候选人的报道陆续呈现。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以全媒体报道方式,将我省医护人员典型事迹和故事推向社会,宣扬他们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精神。
5月11日进入投票环节!
投票方式
1.投票时间:5月11日9:30-5月17日21:30,读者可通过“海南日报”微信公众号、“兜医圈儿”微信公众号参与投票。
2.“海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每日可投1票,“兜医圈儿”微信公众号每日可投3票,两个平台票数相加即为候选人最终得票数。读者进入上述两个微信公众号后,点击“好医护”菜单栏进入投票页面,选择你支持的医生或团队进行投票即可。
健康卫士
神经外科黄仕雄8号
神经系统是人体最精细、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系统。因此,很多人都习惯把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黄仕雄的职业比作“神经系统工程师”。今年,已是他与神经系统打交道的第29个年头。
29年的时光,黄仕雄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但唯一不改变的,就是他对患者的爱。
“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敌人,就是疾病。患者把性命托付给你,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也要尽100%的努力。”这是黄仕雄嘴边常念叨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
2017年9月,23岁的女性林某因为发热、头痛、加重伴精神行为异常,从外院转入神经内科。林某入院后意识不清,癫痫发作和不自主运动控制困难,并出现高热、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肺部及泌尿系感染等问题。
“我们团队当时诊断出林某患的是自身免疫性脑炎,且伴有继发性癫痫、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右卵巢畸胎瘤等多种疾病,属于罕见病。该患者是我省首例重症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黄仕雄说,尽管省内并无更多诊疗经验可借鉴,但他并不放弃。他通过全面细致地了解病人病史,翻阅大量文献报道,并结合国内专家意见,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林某两疗程大剂量激素及4疗程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并果断邀请妇科施行全麻下腹腔镜下右侧卵巢肿瘤剥除术,同时控制癫痫、生命支持及防治合并症和并发症。
经过近3个月的积极救治,一个年轻的生命得以挽救,林某现已完全康复并生儿育女。
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作为海南省首批重点专科,近年来神经内科医疗技术发展迅速,除了组建海南省首个神经内科重症病房,还率先在省内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获批首批国家级二级癫痫中心……
这一串串的“率先”背后,离不开黄仕雄及其团队业精于勤和不懈攀登。如今,作为神经病学领域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黄仕雄十分关怀每一位医护人员的成长,从人才培养到职业规划,他积极为每个人的成长倾尽全力。
“神经科医生应该把每一位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全面细致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精准诊断并制定规范且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黄仕雄经常跟他的学生如是说道。
运动医学科王广积13号
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门诊外,经常排着一溜长队,有的背着背包,还有的拉着行李箱。很多人是慕名来找该院运动医学科主任王广积看病的。
从事骨科诊疗工作30余载,王广积在运动损伤、关节疾病微创治疗、骨科关节炎的阶梯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诊疗模式,他接诊的患者大多跟运动受损有关,还有不少是患骨关节病的老年人。
运动医学科是在骨伤科传统基础上创新技术、细分专业而来,是与国际前沿医学接轨的新学科。目前,国内运动医学科人才不多。2019年3月,拥有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等30多年诊疗经验的王广积,成为海南省人民医院运动医学学科创始人。是他,带领一个年轻的团队,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学科难题。
2019年他开展的两项省内首例单、双侧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术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以最有效的方式、最小的“动静”、最少的费用为两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完成了治疗,不仅缓解了患者膝关节疼痛的症状,还避免了后期多次“翻修”的可能。此外,王广积还与国内专家在博鳌乐城开展了多项关节镜微创手术,运用新政策、新技术、新药物造福患者。
“只有在医疗技术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敢于尝试新事物,才能不断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王广积说。
琼中女足队员、海南帆板帆船队队员、国家拳击运动队外籍助教等,不少国家级运动员都曾慕名来找王广积治疗。“运动,让生活更健康;医学,让运动更安全。”王广积说,这就是运动医学科的宗旨。
2020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和定安县人民医院成立紧密型医联体,王广积作为执行院长为定安县人民医院骨科团队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并带领该院年轻医生开展了多项新手术。
2021年4月的一天,定安县人民医院来了一对88岁老夫妻,两位老人均患有骨性关节炎,随着年纪增长,二人长期饱受膝关节疼痛困扰,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对此,王广积凭借丰富骨科治疗技术和经验,带领团队为两位老人完成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手术非常成功,两位老人术后三天就能扶着器材下地行走了。
“刚开始得知要做手术时,心里挺害怕,年纪大了再加上病得很久了,很担心万一不成功以后可怎么办?”如今,两位老人如释重负,活动自如,王广积团队的治疗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晚年生活。
3年来,在王广积的带领下,海南省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着力打造海南运动医学领先品牌。
创伤骨科熊军16号
“在患者眼里,你是他的全世界。我们每治好一位患者,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改变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未来,反之亦然。”这是海南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熊军时刻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这句座右铭的背后,是熊军为一位年过半百的患者撑起“人生支柱”的动人故事。
今年是熊军来到海南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作为创伤骨科出色的青年医师,熊军接触过的高难度骨伤、残疾病例不比一些年长的医生少。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病例中,一位来自澄迈县的患者让他印象深刻。
2016年,时年52岁的患者邱世平找到熊军,他患有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症,以半蹲姿势跛行了近50年,村里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邱世平的劳动能力也几乎丧失,老婆丢下4个孩子后就离家了。他拖着病体找到熊军:“熊医生,我这个病能不能治好?我想要劳动,我是家里唯一的希望!”熊军在分析了患者病情后告诉他:“有机会让您恢复正常行走能力,但手术要分两次进行,过程长一点。”患者听罢,黯淡的眼神里顿时有了生活之光。
熊军每每回忆起这一幕,都深受感动,他觉得那就叫“希望”。后来,熊军成功为邱世平实施两次手术,邱世平不仅恢复正常行走能力,还开了一个肉档做起生意供孩子上了大学。两年前,熊军再去邱世平家时,他带着熊军在村子里参观,逢人就说“就是这位医生把我治好了!”熊军让邱世平挺直了腰板,重拾生活的信念,也让熊军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使命感。
为患者治愈病痛并给予他们生活的关怀,是熊军一直坚持在做的事。
来自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新丰村的卓亚玉曾是熊军的患者,她曾因患大骨节病、双腿呈90度畸形,以至于50余年来从未走出过村子。2021年,卓亚玉在当地医生的帮助下到省人民医院进行手术矫正治疗。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卓亚玉康复良好。考虑到患者行动不便,熊军在创伤骨科主任陈剑飞的带领下,开车送患者回家并亲自指导她及家人科学康复。
到达卓亚玉家里后,熊军发现仅一层的砖房里除了一张老旧的木床可供休息,根本没有合适的训练器械。而康复训练对患者后期的恢复至关重要。他画好图纸后自费到本号镇上为患者定制了一个钢结构架子,将卓亚玉家的木床改造成“骨科康复床”,让她能进行康复锻炼、自行坐起或下床活动。今年元旦前夕,熊军又自费给卓亚玉添置了微波炉,让她能在卧室热饭菜,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卓亚玉表示:“没有医生,我的脚根本直不起来,也不能走出去,真的很感动很感谢。”
在省人民医院工作期间,熊军每年都会获评“先进个人”和“医德医风优秀人员”。但在他看来,能让患者在最短最快的时间里以最少的费用获得康复才是让他最具有职业成就感的事。
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彭浩3号
2021年6月下旬的一天,正准备下班的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彭浩,接到了一位特殊的急诊患者。经检查,这位79岁的高龄患者不仅意外中风,且患有高血压等多项基础疾病,情况十分危急。
“立刻实施脑血管介入手术,把堵住的血栓取出来。”由于病患年纪大,手术有一定的风险,时间不等人,彭浩简短与患者家属沟通后,立即投入到手术当中。“只要有生的希望,我们都不会放弃,也不想让家属放弃。”最终,凭借专业技术,彭浩为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
医者仁心,在彭浩看来,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是他从医多年来始终不变的坚持。面对生命的流逝,“把每一次手术和救治,都当做第一次上手术台。”他告诉记者,“治病救人,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2021年1月,彭浩从省人民医院到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帮扶。考虑到中部地区以及周边市县乡镇的情况,为改善群众便民就医条件,他带领团队与医生志愿者们联合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村医室建立了3家“健康小屋”。彭浩亲自招募志愿者。每个康复小屋需要3名志愿者,截至目前志愿注册人数已有168人。
总结下来,这个活动就是“两病中康”四个字。“两病”是高血压、糖尿病这两种慢性病,“中”是利用中医技术为患者进行理疗按摩,“康”是康复技术,教村里的老年患者们如何使用康复器材,进行康复训练。
最开始,志愿者团队每一周都要到村里去一次。截至目前,彭浩和他的团队及医生志愿者已经进行了8次义诊,平均一次看诊120多人,进行70人次的康复治疗。
彭浩告诉记者,下一步他计划把每个村里的计生员和残疾人专干都集合起来培训,充分利用基层队伍,协助村医,为村民敞开“健康小屋”的大门,扫清看病路上的障碍。
疫苗公卫
健康管理中心吴红兰1号
场地布置、流程梳理、急救保障、核实患者信息、安抚患者情绪、监测疫苗保存情况……面对疫苗接种的一连串工作,海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护士长吴红兰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要亲自统筹安排。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团队中,她就像是“大管家”一般的存在。
从事护理工作31年,吴红兰积累了丰富的护理管理经验及扎实的急救能力。2021年3月,海南省人民医院增设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吴红兰主动承担起了疫苗接种工作。
设点初期,吴红兰所在的健康管理中心被选设为接种点,上午要开展日常的体检工作,下午才设置为疫苗接种区域,因此,她需要提前规划安排,合理布置场地、划分区域。
2021年8月初,为防控疫情,海南省人民医院封院3天,部分医护人员被隔离,吴红兰同时兼任健康管理中心、秀英门诊、门诊片区三个部门的护士长岗位工作。门诊大楼外,吴红兰一边忙着门诊入口关口前移和核酸采样点的重新场地布置,一边要和同事沟通入口的防控流程与采样流程设计。此外,她还要负责医院机关志愿者、实习学生、支援护士等支援人员的入口及核酸采样点防控培训及工作督导。医院解封后,她不仅要完成健康管理中心的各项工作,还要应对门诊工作恢复后病人的安全。
就这样,吴红兰在工作岗位上连续坚守了16天,带领团队保障医院疫苗接种常态化工作的运转,为医院守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门”。“我是个对工作执着的人,要做一件事就必须做好。”吴红兰说。
此外,吴红兰还承担了老年人、儿童以及慢性病患者等群体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开始初期,还没到上班时间,老年人接种群体就早已排起了长队。炎热的天气和长时间的等待,让不少老年人产生烦躁情绪,加上许多老年人都伴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导致起初接种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
对此,吴红兰和团队在场地中设置了首测血压区、复测血压区,以此来分流人群,咨询区也进行首测咨询与特殊情况解答。遇到情绪不佳的老年人,吴红兰会让护士们将老人快速引导到相对安静的区域进行耐心地劝说。
而对于儿童群体,有些年纪小的孩子存在害怕心理,哭闹是常有的事。怎么办?吴红兰想了一招——奖励小红花。她在接种区专门设置了儿童等候区,还自费买了许多小红花贴纸和一些儿童玩具,以此来鼓励勇敢接种的孩子。在儿童注射区,她还粘贴动漫贴图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缓解孩子们的紧张心理。这一系列措施,让特殊人群的接种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
截至3月26日,海南省人民医院已为健康人群接种16829人次,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实现了疫苗接种工作从“无”到“好”的过程。
投票通道5月11日9:30开启
仅有一周时间
赶快动动手指
点击以上海报二维码为他们投票选出你心中的海南好医护吧
来源:海南日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吴蕾
审核:冯琼
责编: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