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心肺复苏,5个科室协作,猝死患者被救回
今天李老伯(化名)已经转到了心内科的普通病房,谁能想到两天前他还在重症监护病房,3天前他和死神有过亲密的接触。李老伯在做心超时突发猝死,市立医院北区医务人员第一时间进行抢救,经过15分钟持续的心肺复苏,心内科、心电图室、麻醉科、急诊科、ICU五个部门的医务人员紧急抢救现场,救治团队相互配合,联手施救,李老伯终于被抢救成功!
79岁的李老伯前几日因胸闷气促、腹痛腹胀到苏州市立医院北区就诊并入住病房。7月22日上午,李老伯被安排到门诊心超室做心超,检查过程中,李老伯突然出现身体瘫软、意识丧失。闻讯赶来的心内科门诊当班医生张虹主任医师,发现怎么也叫不醒李老伯,立即判断李老伯出现呼吸心跳骤停,随即展开心肺复苏,心电图室医生张一卿也前来帮忙,两人轮流对李老伯进行胸外按压抢救。在按压了3分钟后,李老伯从原先无呼吸无脉搏的状态,到深喘了两口气,张虹医生和张一卿医生看到心肺复苏开始起了作用,接着持续为李老伯进行胸外按压。
不到5分钟,麻醉科和急诊科也相继赶到心超室,立即启动院内应急抢救流程,一边为李老伯继续进行心肺复苏,一边气管插管,并迅速转运至急诊室。在到达急诊室后3分钟,根据心电图显示,李老伯出现了室速和室颤的严重心率失常,抢救人员对李老伯进行了第一次电除颤。到达急诊室约10分钟,在电除颤三次,并给予注射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后,李老伯恢复了自主心跳,终于复苏成功了!目前,李老伯已转至重症医学科,在积极治疗后已经脱离呼吸机,能讲话,能自主进食。
除了李老伯,近一周,苏州市立医院北区重症医学科还收治了一名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徐阿姨(化名),但她的情况比起李老伯来不容乐观。
徐阿姨是在酒店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后,家属拨打120求助。120到达现场后发现患者已经没有大动脉搏动及呼吸,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转运至苏州市立医院北区急诊室。经过抢救后,患者恢复自主心跳,后送至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但目前仍处于中昏迷状态,需要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
那么,为何两人都是呼吸心跳骤停,病情恢复却相差这么大呢?
根据2018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指南,一旦出现呼吸心跳骤停,60秒后脑细胞开始死亡,6分钟后全部脑细胞死亡,所以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46分钟。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一定要记住一个“早”字,要早期识别、早期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拨打120、早期启动高质量心肺复苏、早期进行电除颤或启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李老伯在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后,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及时进行了电除颤,北区急救团队成熟规范的应急抢救流程及全体医务人员训练有素、牢记骨子里的心肺复苏技能,在第一时间救回了李老伯。而徐阿姨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启动心肺复苏的时间相对较晚,错过了黄金6分钟,预后也会差一些。
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心源性猝死者每年高达55万,居全球之首。但目前在我国,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极低,能够抢救存活的患者不到1%,在发达国家心脏骤停的平均抢救成功率是15%。为什么在我国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这么低呢?因为87%心脏骤停的情况都发生在医院之外,第一目击者是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而我国的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在公众中普及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果在拨打120之后只是焦急等待的话,那往往就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因此,现在迫切需要提高我国公众对心肺复苏重要性的认识,普及科学的心肺复苏理论及技能。
苏州市立医院北区长期致力于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每年都会进行全院的急救技能大赛。除了院内,为科普急救知识,医院院前急救及急诊多次开展进社区以及进校园的活动。2017年走进茶花社区、仁安社区、湖田社区、锦月社区、平江实验小学、清塘卫生服务中心、金阊实验小学、院内义工网、康宁护理院;2018年走进玻纤路社区、西园社区、虎阜社区、虎丘街道、苏州交警大队;2019年曹阳社区、望亭发电厂、吴中交通公司等,手把手传授包扎、止血、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
每一次成功抢救的背后是全体医务人员默默的付出、严格的训练以及日复一日的练习。在此向全社会呼吁,人人掌握规范的心肺复苏技能、人人掌握AED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