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谷雨时节,适宜吃健脾祛湿粥,五一假期煲起来!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公众号重新开设【中医药膳】由中医科医师定期为您推出时令汤谱,以及临床常见病的养生药膳,欢迎关注!
本期专家指导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
/雨生百谷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即指“雨生百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自雨水後,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此时降雨明显增多,有利于谷物生长。寒冷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
谷雨时节,雨水带来潮湿,空气湿度较大,湿邪偏盛,尤其南方地区会出现阴雨绵绵的天气,人体易感湿邪而致病,应加强户外运动,避免气血瘀滞,注意祛风湿,防病邪。
湿邪最伤脾胃,容易引起脾湿内停,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水肿、呕吐、便溏、倦怠等不适,所以,此时最应注重健脾运、除脾湿。还应注意平肝养血,肝血易虚,肝阳易亢,春季宜多吃滋养肝血的食物,以平抑过于上亢的肝气。
可多食健脾利湿食物,如山药、芡实、莲子、白扁豆等食物健脾止泻,适合脾虚所致大便溏泻者,薏苡仁、茯苓等食物健脾除湿,利尿消肿,适合脾虚水肿者。
还可多食香椿、莴笋、豆苗、蒜苗、韭菜、菠菜等春季新鲜的蔬菜。另外不适宜食用的是寒凉的食物,由于此时湿邪较重,黄瓜、番茄等寒凉食物容易加重寒湿,不宜多吃。
本期推荐
↓↓
山药薏米芡实粥
功效:健脾祛湿
药解
山药
:补益脾、肺、肾,益气养阴,健脾止泻。
芡实
:健脾补肾,止泻、止遗、止带、固涩。
薏苡仁
:健脾清肺,利尿消肿,除湿去浊。
材料
粳米、鲜山药各100克,薏苡仁、芡实各20克。白糖适量。
做法
将粳米、薏苡仁、芡实分别淘洗干净;鲜山药去皮,切成滚刀块。锅中放入薏苡仁、芡实和适量水,小火煮20分钟,倒入粳米,继续煮20分钟,放入山药块煮至粥成。吃时调入白糖即可。
介绍和出诊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七年制专业。主修中医学方向,对中医内科(呼吸系统、心脏系统、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对中医肝病、中医妇儿以及中医养生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
中医科简介
中医科是集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一级科室,下设门诊中医科及中医科病区,含中医脾胃病科、中医肝胆病科、中医妇科、中医肺病科、中医痔疮科、中医儿科、男科等特色专病专科。医师队伍构成以中级以上医师为主,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1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5人,研究生学历6人。
中医科秉承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特色理念,依托医院先进的现代医学诊疗设备和技术,坚持中医辨证与现代辨病相结合,针药并重、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开展体质辨识及健康调养指导、针灸、温针、耳针、耳穴压豆、拔罐、中药封包、穴位贴敷等特色诊疗方法。诊疗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肿瘤等各科疾病的中医诊治;中医辨治疑难杂症:痞满、郁病、汗证、心悸、便秘、久泻、呃逆、胁痛、鼓胀、水肿、痹症、萎证、震颤、肥胖、耳聋、耳鸣、头痛、失眠等。
中西医结合肝病专科门诊
中西医结合肝病专科门诊
坚持个体化辨证施治,辨证用药配合中医外治、体质调养、养生保健等中医特色手段,“治养并重、养治结合”,治疗黄疸、胁痛、积聚、鼓胀、胆胀等肝胆疾病(各种急慢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腹水、肝纤维化、肝癌、胆结石、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肝病、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汁酸血症等)。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中医科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