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管血,揭开胃癌的“神秘面纱”
关注我们,健康科普不迷路
胃癌的流行病学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胃癌超40万人,占全球新发病例总数的42%,且80%以上的胃癌患者“发现即晚期”,其五年生存率不足20%,约2-3分钟,就有1人死于胃癌。因此,降低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
胃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进展期胃癌即使接受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仍低于30%,且生活质量低,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年生存率超过90%,甚至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指出,需要推广和完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策略,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如果通过早期胃癌筛查,并把疾病控制在早期胃癌之前的任何一个状态,加以治疗干预,定期复查,就可以很好的预防胃癌的发生。
胃癌血清学筛查
血清胃蛋白酶原(PG)
PG是反映胃体、胃窦粘膜外分泌功能的良好指标,可被称为“血清学活检”。根据其生化和免疫活性特征可分为胃蛋白酶原I(PGI)和胃蛋白酶原II(PGII),其中PGI主要由胃体和胃底腺的主细胞和粘液颈细胞分泌,可用于检测胃底腺细胞(分泌胃酸)功能;PGII主要由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以及粘液颈细胞分泌,与胃底黏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
有研究表明,血清PGI浓度和(或)PGI/II比值下降提示胃粘膜发生萎缩,PGI浓度≤70μg/L且PGI/II≤3.0作为针对无症状健康人群的胃癌筛查界限值,具有较好的筛查效果。
胃泌素-17(G17)
G-17是由胃窦G细胞所产生的,其分泌与胃酸呈严格的负反馈机制,可间接地反应粘膜腺体的分泌功能或腺体的数目。
幽门螺杆菌(Hp)抗体
Hp抗体于1994年被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胃癌的第I类致癌因子,Hp感染者进展为异型增生或胃癌的风险增加80%。目前认为Hp感染是肠型胃癌(占胃癌绝大多数)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胃癌的筛查流程中,Hp感染检测已成为必要的筛查方法之一。
早期胃癌筛查人群
依据《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我国胃癌筛查目标人群的定义为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建议其作为胃癌筛查对象人群:
1.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2.HP感染者;
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4.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5.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护胃行动
目前,我院已开展了“胃功能三项+胃泌素17+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助力胃癌的早期筛查!
标本采集及报告时间
▲供稿:医学检验科陈雨薇
▲审核:宣传科
扫码关注订阅号
更多资讯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里官路28号
扫码关注服务号
更多功能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里官路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