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医|王伯章:竹叶石膏汤合麦门冬汤加减治支扩咯血案
▲王伯章广东省名中医,曾任广东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主任及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第三批国家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湛江市中医药学会荣誉会长、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荣誉会长。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暨省中医药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梁某,女性
,时年42岁。
患者因支扩咯血入住呼吸内科留医,本已初步控制病情,昨天又大咯血于1999年12月11日中医会诊全身少气乏力,懒言,面色无华,痰血鲜红,咽干舌燥,闭目即幻象或异物,困而不敢闭目,又困乏常闭眼。
首诊证候
舌淡苔白,脉大无力。
【辨证论治】
证候诊断:
阳明火逆,动血上行,元气欲脱,阴分受损。
西医诊断:
西医诊断:
支扩咯血。
处方:
竹叶石膏汤合麦门冬汤加味化裁,方组:石膏30g,竹叶6g,法半夏3g,麦冬20g,牡丹皮10g,生地黄15g,高丽参10g,炙甘草6g,仙鹤草30g,灯心草1g。童便少许冲服。
竹叶石膏汤合麦门冬汤加味化裁,方组:石膏30g,竹叶6g,法半夏3g,麦冬20g,牡丹皮10g,生地黄15g,高丽参10g,炙甘草6g,仙鹤草30g,灯心草1g。童便少许冲服。
【随诊过程】
复诊:1999年12月13日
患者服第一剂时,竟感全身无力难咽下,花10个小时服药。服2剂后,元气稍复,稍欲食,幻象状显减,但因拍片检查活动辛劳,返病房后痰血又稍多些,气促,咽干,胸中有干燥感,痰血色稍暗。改拟麦门冬汤合四磨汤加味。
处方:麦冬20g,法半夏3g,红枣4个,高丽参6g,炙甘草8g,怀山药10g,槟榔10g,天台乌药10g,沉香3g,川贝母8g,知母10g,生地黄12g,牡丹皮10g,田七3g,仙鹤草20g,大黄炭10g。
三诊:1999年12月16日
患者药后痰血明显减少,纳好,少胸闷,并婉拒内镜检查。恰又月经适来一次,再拟下方。
处方:
大黄炭6g,川贝母8g,知母10g,橘红6g,茯苓10g,黄芩10g,党参10g,甘草6g,生地黄12g,赤芍10g,桃仁3g,田七5g;另予血竭粉1支送服。共2剂。
四诊:1999年12月19日
四诊:1999年12月19日
患者痰血止,纳好,睡眠好,偶有短时发热,体温37.7℃左右,经水来3天,色红,舌淡红苔白,脉缓。改用二至丸、二母散加味养阴血、清气化痰方善后。服药1剂基本治愈出院。出院后患者仍时觉稍许恶寒,经水推迟。拟小柴胡汤加葛根、枸杞子、淫羊藿而痊愈。
【按语】
本例咯血患者细察病机,为气火循阳明经上攻,迫血妄行,因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颏中”“是主血所生病者”,又其络上连目系,合目时则游火上行于头目,幻象异物,这与《伤寒论》阳明病“目不了了,睛不和”“撮空理线”“循衣摸床”意义相近。而吞咽乏力,反复出血,又是阴虚气脱之象,因而考虑用竹叶石膏汤清阳明之热,配合麦门冬汤“止逆下气”,益气滋阴。方中加仙鹤草止血;灯心草、童便入阴,导火下行,因此效如桴鼓。
(本案编写:王伯章黄泽辉)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明中医之桥——临床思维源流学说》,王伯章编著、黄泽辉协编,2021.10,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来源:《明中医之桥——临床思维源流学说》,王伯章编著、黄泽辉协编,2021.10,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微信公众号
审发:吴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