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癌精准诊疗,还好有它帮忙...
这是一个跨度4年的故事,从老奶奶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到如今......
2019年,一位70岁的老奶奶反复出现活动后呼吸急促,胸闷1个多月,于当地诊所查体右侧胸部叩诊为实音,怀疑为冠心病引发胸腔积液所致,然而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
由于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老奶奶饱受困扰,家属也忧心忡忡,2019年2月,老奶奶来到珠海市人民医院就诊。
于我院检查胸部CT发现右肺下叶病灶以及右侧胸腔积液,怀疑为右肺下叶肿瘤。住院查肿瘤指标CEA、CA153、CA125均有升高。临床医生综合临床及检查结果,初步考虑存在恶性肿瘤,于是建议老奶奶往核医学科进行PET/CT检查,协助诊断并全身评估以明确治疗前分期。老奶奶第一次接触了PET/CT,号称国际目前最先进的“肿瘤探测器”。
✦
协助肺癌诊断
✦
首次PET/CT检查(显像剂为18F-FDG)发现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右肺下叶见代谢活跃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3.5,大小约12mm×11mm;右侧胸膜见结节状代谢活跃灶,SUVmax:4.6;右侧髂骨见云雾状稍高密度影,SUVmax:3.5。考虑右肺下叶恶性肿瘤伴右侧胸膜、右侧髂骨转移。
后抽吸胸腔积液病理检查符合肺腺癌转移,证实了我们的诊断。
PET/CT不仅诊断右肺原发恶性肿瘤,而且额外发现了胸膜、髂骨远处转移,尽管这对老奶奶及其家属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但尽早地发现也对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起到关键作用。肿瘤治疗需要严格按照分期制定治疗方案,而胸膜及髂骨转移灶在CT上与周围组织难以分辨或病灶过小,仅靠CT难以全面、准确地检出。而PET/CT为临床提供了肿瘤原发灶及远处转移的可靠信息。
因肺癌分期属于晚期,老奶奶无法通过手术获益,只能选择靶向药物治疗等其他全身治疗方案。
✦
及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
老奶奶的肺癌诊断明确,PET/CT发现胸膜及远处骨转移,属于为肺癌晚期,所以口服靶向药物治疗,规律随诊复查。
10个月后,老奶奶再度出现胸闷、气促症状,复查胸部CT却显示肺原发病灶大小基本稳定。临床医生为全面评估靶向治疗疗效建议患者再次往核医学科复查PET/CT。
第1种靶向药物治疗后的PET/CT复查结果显示:相较于治疗前的图像,虽然髂骨转移灶代谢抑制,肺癌原发灶大小变化不大,但是肺癌代谢较前稍增高,SUVmax:4.5,且新发大网膜不均匀弥漫性增厚,代谢明显活跃,SUVmax:11.6,综合考虑肺癌进展。临床医生根据PET/CT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换用新的靶向药物。
治疗半年后,老奶奶再次来到医院,进行第三次PET/CT全身扫描评估疗效。
第2种靶向药物治疗后的PET/CT复查结果显示:相较于第1种靶向药物治疗后图像,右肺原发灶及右侧胸膜、右侧髂骨、大网膜转移灶代谢基本恢复正常,表明肿瘤活性抑制,治疗效果好。
作为珠海首台“肿瘤探测器”,PET/CT有3大优势!
01
扫得快
✦
全身扫描最快只需10分钟,不用更担心“排长队”。
02
看得细
✦
采用超级迭代算法,能够看清人体内部更加细微的病灶信息,使重大疾病在早期“原形毕露”。
03
用药少
✦
药物剂量可达“儿童级”,对一些剂量敏感的患者群体,能以低剂量完成高清的扫描。
在老奶奶的抗癌故事中,从原发灶的良恶性鉴别、治疗前分期,到治疗后的疗效评价,PET/CT检查贯穿前后,对治疗方案的选择、随访方案的制定和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均具有重大意义,发挥了其他检查难以替代的作用。
名医推荐
✦
珠海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学科带头人——许杰华,珠海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暨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珠海市高层次人才,中山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原中山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副教授,岭南名医,南粤好医师,调入珠海市人民医院前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科工作近20年,第一批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九届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广东省核医学分会第十届、第十一届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第三届核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十届、第十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亚洲核医学委员会委员,美国UniversityofFlorida访问学者。对PET/CT、SPECT影像诊断、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癌术后、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的诊治、皮肤疤痕及血管瘤核素治疗等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国家自然等各级课题多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
✦
✦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