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进取,整装再发!4月8日我院肝病科二区回迁至东葛院区,继续为广大病友提供优质服务
肝病科二区迁址
各位病友►
为进一步优化诊疗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二区于4月8日(星期五)从仙葫院区回迁至东葛院区住院北楼一楼。
肝病科二区医护团队将以崭新的面貌,以饱满的热情,以精湛的技术,竭诚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装修一新的新病区
肝病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为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重型肝炎解毒化瘀”重点研究室挂靠学科;广西中医肝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西政府首批和第五批中西医结合肝病防治研究特聘专家岗位、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挂靠学科;广西中医肝病治疗中心、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广西重点中医专科等。是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会长单位,广西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和广西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挂靠科室。拥有中医内科学(肝病方向)博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及继续再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中心。该学科团队由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员组成,其中博士10名(含在读博士),硕士11名;拥有1个国家重点研究室,2个科研实验室,该学科近年共承担国家级、部(省)级、厅(局)级课题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9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科室坚持“保持与发扬传统特色,走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不断挖掘和整理中医古籍文献,以突出中医特色,同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科研为龙头,临床为阵地,学术为根基,探索了一条肝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之路,总结了一套完整的以中医药为主导,以急黄(肝衰竭)、积聚(肝硬化)、肝癌(原发性肝癌)、肝厥(肝性脑病)、肝着(慢性乙型肝炎)5个具有诊疗特色及优势的重点病种为代表的肝病诊疗模式。科室制定了以中医经方、壮医药为特色,提倡个体化优质诊疗服务,辅以调肝、理脾、解毒、退黄、化瘀、散结等作用的科室协定处方治疗,以肝病治疗仪、中药烫疗、穴位贴敷、中药保留灌肠等为特色的诊疗方案,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拥有人工肝支持系统、FibroScan、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机、肝穿刺活检枪等先进医疗设备,开设肝纤维化及脂肪肝无创诊断、腹水超滤回输治疗、肝穿刺活检术;开设人工肝支持系统如血浆置换(PE)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等治疗;联合消化内镜中心开设经内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硬化剂组织胶注射治疗以及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开展肝肿瘤射频消融(RFA)、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经导管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术(HAIC)、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等肝胆疾病先进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精湛的诊疗技术。
肝病科二区团队
学科带头人毛德文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名中医,广西高校卓越学者。广西中医药大学肝病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和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重型肝炎解毒化瘀”重点研究室、广西政府首批特聘中西医结合肝病防治研究岗位和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挂靠学科、广西中医肝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负责人,广西中医肝病治疗中心主任,《中国癌症防治杂志》、《广西中医药》等编委。现任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广西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广西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委员等。毛德文教授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完整地提出了肝衰竭“毒邪-毒浊”新学说,创建了以解毒化浊为技术核心的肝衰竭全程治疗新方案,涵盖重症化倾向期、肝衰竭期、恢复期全程的内服与外治相结合的新方案。该方案成果已在国内31个省(市)大学附属医院、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肝衰竭项目组成员单位、以及20多家市级医院县级医院的肝病科进行了推广和应用,其实用性、适用性得到应用单位的充分肯定。经循证医学证实,该方案能将重症化倾向期进展到肝衰竭的发病率由21.43%降至7.14%、肝衰竭病死率由50%降低至35%,人均减少医疗费用1/3,突破了中医治疗肝衰竭的疗效瓶颈。创立了肝衰竭3期辨病论治新模式,并形成了解毒化瘀系列方,实现了中西医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了中医诊断与用药的精确性,解决了中医治疗肝衰竭的稳定性及可操作性之瓶颈。此外,他还聚焦肝性脑病率先提出了“通腑开窍法”和“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技术”,构建了肝衰竭/肝性脑病中医外治技术新体系,将肝性脑病的治疗有效率由原来的50.21%提高到85.43%,突破了肝衰竭快速清除体内毒素的治疗瓶颈;他主持制定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肝性脑病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各1套。作为广西中医肝病的领军人物,毛德文教授带领其学术团队围绕肝衰竭、肝硬化、肝癌等疑难重症的临床困境开展技术攻关,提出新理念、新方案,显著地提高了广西中医、中西医结合肝病的整体临床诊疗水平。他参与制订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及主持修订了行业标准《鼓胀》,打造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西唯一国家临床研究平台)、广西中医肝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等国家级、省(部)级技术平台。作为主要参与者,他全程参与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肝衰竭项目的研究,同时主持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肝衰竭课题,其研究成果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联系电话
0771-5848503
联系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东葛路89-9号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葛院区住院北楼一楼
文章来源:医院肝病科二区
文章编辑:医院宣传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