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下】一剂来自医生的 “乐方” ,太治愈!
连日阴雨与疫情阴云的笼罩,隐约惆怅。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两年多来,疫情已经影响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知你会如何排解自己情绪的烦忧?
作为在医院面对着许多患者的医疗工作者,更需要具备强大的抗压力和正能量。
以下来自一位医生、也是一位爱乐者开出的一剂“乐方”,或能为你疏解烦闷,带来一束心灵的阳光。
“若不能在音乐中找到力量、得到救赎
那我们就白白爱乐一场。”
——
·本期专栏作者·
魏天南
福建省立医院血液科
副主任医师
乐评人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两年多来,此起彼伏,作为一个医生,我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许多忙碌与焦灼;作为一个爱乐者,敏感的心灵又让我更多地参与了人世间各种痛苦的共鸣。正因如此,我们都意识到,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坚强,是当下最需要进行的自我修炼——通过真正有效的阅读与聆听。
——
TIP#1
音乐:克劳迪奥·阿劳,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545
箴言:“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最近在复习《诸葛亮集》,深切体会到他的寥寥数语之中蕴含着人生最朴素的真理。如何在这纷扰的浮世之中保持心境的稳定,再没有比这句“吾心如秤”说得更好的了。而我心目中与之最贴切的音乐,当属阿劳演奏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阿劳的演奏风格并非我最喜爱的那一类,但他总能很快就让我忘记焦虑为何物,完全沉浸在一种祥和、认真、无忧无惧的状态中。
克劳迪奥·阿劳
(ClaudioArrau)
听阿劳弹琴,立刻就能感觉到极为清晰的音乐结构,作曲家的意图和情绪也就瞬间跃然而上。毫无疑问,这是有语言、有内容、有思想的音乐,是有主心骨的音乐;虽不刻意追求单纯的细节与音色,却在朴素宁静的氛围中传达出情深意切的美。这种清晰与深刻,必然带来真正的清醒和放松,从而令人进入一种类似“忘我”的专注状态。
这种专注与忘我的状态,是医治焦虑的良方,也是内心定力的秤砣。“吾心如秤”,既是拼搏在外,更有修心在内:贞静自持,风云不侵,万物皆备于我。
千百年后,世事依旧纷扰,这种心境则更为可贵。
TIP#2
音乐:施莱尔,德奥民歌《罗蕾莱》
箴言:“灵仙养命,犹节松霞”
—
德国男高音彼得·施莱尔(PeterSchreier),我心目中德语地区乐感最好的歌唱家。他的艺术生命既绵长又优美,就像一盏温暖的夜灯,照亮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雪夜归人。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他节制与谨慎的艺术理念息息相关。施莱尔是一位懂得在人生不同时段选择不同作品的歌唱大家,他的歌声清澈典雅而无任何滥情和放纵。听他与吉他演奏家Ragossnig合作的德语民歌《罗蕾莱》,可以很好地体会这种节制而又优美的艺术风格。
彼得·施莱尔(PeterSchreier)
正如诸葛亮在写给张鲁的信中说,“灵仙养命,犹节松霞;享身嗜味,奚能尚道?”清淡的言语中参透的是节制的奥义。古罗马的西塞罗在《有节制的生活》里也谈到:节制我们的欲望,将有助于极大地增进我们的幸福。疫情阴云之下,品鉴这份节制的艺术,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对今天的我们大有助益。
TIP#3
音乐:韦伯,第一单簧管协奏曲
箴言:“温不增华,寒不改叶”
—
这句话是诸葛亮用以形容君子之交的。在我心中,它也代表着君子的一言一行:不因世事变迁而改变信念、放弃原则。而最契合这种君子之风的乐器,我认为应该是单簧管,它的音色兼具高贵与温暖、巍峨与亲切,令人如沐春风而又肃然起敬。
单簧管女神萨宾·梅耶(SabineMeyer)演奏的这一版韦伯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值得收藏
德国作曲家韦伯(CarlMariavonWeber)被公认为是创作单簧管音乐的专家。他谱写了多首以单簧管为主奏乐器的作品,全部题献给他的挚友——单簧管演奏家贝尔曼。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尤其是其中第二乐章,将单簧管的特点发挥到极尽之处,悠扬、温柔、深情且坚定,是友情与信念的最佳阐释。
——
在疫情之中,当孤独与距离难以避免的时候,不妨听一听这样的音乐,想一想我们忠诚的朋友:他们如何爱着我们,他们的爱如何坚定我们的信念——阴云终将散去,幸福仍在身旁。
——
——
以上“乐方”
一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连服七天
心情愉悦,益寿延年
欢迎分享给你身边的亲朋好友
齐心抗疫,守护健康
榕树下
山河无恙
春来疫去
榕树,繁茂坚韧、四季常青
走进省立医院
沐浴阳光的“生命榕”
独木成林,绿荫广覆
省立人用心浇灌
按下时光的暂停键,静享慢生活,初夏的脚步正在向我们迈近。《榕树下》文艺品读专栏已走过一年多,与您分享省立人的感想、感悟和感动,一股医者的文艺叙事风扑面而来。欢迎大家为【榕树下】专栏投稿,诗歌、散文、杂文、特写、小小说、文艺评论、报告文学、书画、摄影作品等,体裁不限。期待您的支持和参与!
投稿邮箱:fjslxcb@163.com
往期回顾
【榕树下】《如果,春天》品读省立人与春天的约定
【榕树下】用平凡传递生命温度,用坚守塑造专业深度——“省立”护理人的故事
【榕树下】特写|医院里的“别样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