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拖了20年未治,下垂到膝盖形成“第二腹腔”,病情复杂,仁济专家巧手解题
75岁的新疆大爷遭遇“巨大疝”,下垂到膝盖,大部分脏器脱出,形成“第二腹腔”。他同时还患有多种疾病,手术风险极高!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陈涛巧手解难题,在麻醉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心内科等团队的协作下,成功完成修复手术。
20年“小包块”变“大问题”
早在20多年前,老甫(化名)就发现双侧腹股沟区有一个鸡蛋大小的包块,活动后加重,躺卧时消失。当时未予以重视,加之因居住地偏远、未及时就医,不料20多年来小包块竟逐渐发展为巨大腹股沟肿物,下垂达到膝关节。
巨大腹股沟肿物让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腹股沟和阴囊部位出现了严重的肿胀,阴囊底部皮肤出现局部感染坏死,当地医院诊断为巨大腹股沟阴囊疝。这不仅影响了老甫的正常行走,还给他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让他和家人都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老人本身年纪大且患有多种原发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心率失常、高血压”等严重影响心肺功能的疾病,这使得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大大增加。当地的医生面对如此巨大的腹股沟疝,加上多种不利因素叠加而不敢轻易处理,老甫辗转多地就诊均被婉拒。
得益于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和医学科普的广泛传播,他的孙女在网上了解到,上海仁济医院的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陈涛拥有丰富的处理疑难复杂疝病经验。这一发现为老人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解救“第二腹腔”难度重重
疝气不是难题,但老甫的“疝气”难度重重。据陈涛透露,“直径超过10cm的巨大腹股沟阴囊疝是及其罕见的类型,在全球范围内也只有极少数病例被报道。由于疝内容物脱出原腹腔,造成‘第二腹腔’,其处理对手术者的技术和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都是巨大挑战。”
经仁济专家组研判,解救老甫的“第二腹腔”,存在四大难点:首先,疝囊巨大,下垂的疝囊下垂到膝关节水平,腹腔内大部分脏器脱出,基本无法回纳入腹腔,强行回纳会引起腹腔内高压,严重时甚至引发腹腔室间隔综合征,引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死率高达60%;其次,老人合并多种严重影响心肺功能的疾病,手术和麻醉的打击可能进一步加重心肺功能障碍,这对术中麻醉管理和术后恢复治疗要求极高;再次,巨大阴囊疝引起局部解剖结构紊乱,局部缺损大,局部粘连重,手术修补和对周围重要脏器的保护难度增大;最后,沟通难题,患者来自新疆,习惯使用维族语言,不会使用汉语进行交流,加重了医患之间的直接沟通障碍。
订制个性化手术方案:先“补疝气”,再“通血管”
患者术前评估发现右侧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有心脏介入治疗指征,是先进行疝气修补还是先行冠脉支架置入?若先进行疝修补,由于手术复杂,加上心脏血管狭窄极有可能出现心梗等危及生命的风险。若先进行心脏支架置入,由于口服抗凝药,患者至少需要6个月以后才能手术。陈涛与麻醉科田婕、黄贞玲团队、心内科张清、金艳团队进行多学科讨论。考虑到患者巨大阴囊疝已经出现局部感染和坏死,加之患者千里就医十分不便,各专家讨论决定先行巨大阴囊疝修补,待术后稳定后再行冠脉支架置入。
手术前,陈涛团队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准备工作,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既往的治疗情况,同时根据老甫现有的其他病症进行综合评估,认真规划,反复推演围术期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时积极与病患及家属沟通,交代手术风险和注意事项,并制定了详细的个性化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
语言沟通上,老甫的孙女陪伴在爷爷身边,充当起医生与患者、汉语与维语的翻译,帮助医生了解爷爷的病情、感受和需求,同时也将医生的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准确地传达给爷爷。她的沟通,让整个治疗过程多了一份温暖和信任。
手术中,田婕、黄贞玲麻醉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克服种种困难,确保老甫在手术过程中各项生理指标处在正常范围,为手术操作创造最佳的条件。
陈涛选择双侧疝修补切口进入腹腔后,为解决脏器回纳难题,切除部分肠管。在进行疝修补手术时,陈涛发现患者的局部缺损和解剖紊乱程度比预期还要复杂。凭借扎实的解剖功底和娴熟的技能,陈涛细致、妥善地处理了双侧腹股沟缺损,术中无明显出血和脏器损伤,最终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重症医疗团队继续对老甫进行密切的观察和悉心的护理,预防感染、营养支持、调整身体的电解质平衡等。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这位饱受巨大腹股沟阴囊疝折磨、不远千里来求医的老人逐渐开始康复。疝修补术后两周,患者恢复可,无明显并发症,转入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术,术中发现患者右侧冠状动脉狭窄99%,张清团队为患者置入心脏支架后血管开通。
这个复杂案例的成功,不仅仅是仁济医院胆胰外科腹壁疝专业组处理疑难复杂疝病能力的体现,更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彰显。陈涛提醒,一旦发现腹股沟疝应该及时修补,不能因为肿块小或没有不适而置之不理,否则可能带来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