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 │ 春渐远,夏将至,“健脾祛湿”很重要
谷雨时值春夏之交,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加大,气候开始变得温热、潮湿,湿邪入侵人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形成痰湿瘀阻,使气血运化营养输布不利,会出现头晕昏沉、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大便不爽等症状。加之谷雨时春日肝木正旺,易内动肝火、肝阳上亢,出现易怒、头晕目眩、口苦、目痛等症状。故而谷雨养生要点为健脾祛湿,养肝补肾。
饮食调养
谷雨节气人体的消化功能处于旺盛时期,正是调补脾胃的大好时机,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而应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祛湿、补血益气功效的食物。可多食如河鲜、木耳、黑豆、香菇、桂圆肉、红枣等养血护肝之品,多食山药、赤小豆、冬瓜、赤小豆、薏米等有健脾祛湿功效的食物,适当增添清热润燥的食物,如银耳、桑椹、绿茶等,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能为安度盛夏打下基础。
材料:砂仁3克(打碎)、薏苡仁15克、南杏仁15克(去皮),莲子15克(去芯),陈皮1瓣,蜜枣2枚,猪骨400克,姜片少许,食盐适量。
烹调:将洗净的材料一同放入汤锅中加适量清水煲1.5-2小时,以盐调味即可。
功效:谷雨前后,岭南地区湿邪弥漫,《温病条辨》有言“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提出治湿当用温药。砂仁温脾燥湿,薏苡仁利水渗湿,杏仁宣肺止咳,搭配陈皮行气化痰,莲子健脾益气,三仁莲子猪骨汤有健脾化湿,行气和胃,祛痰止咳的功效,适用于谷雨前后,湿浊内蕴所致喉中咯痰、食欲不振、困倦、腹胀不舒、大便黏腻、舌苔白腻等不适。
材料:赤小豆、眉豆、炒白扁豆各30-50克,土茯苓15克,鸡爪3对,瘦肉100克,石斛5克,生姜1片,蜜枣1枚,食盐适量。
烹调:赤小豆、眉豆、炒白扁豆先用清水浸泡1小时,鸡爪和瘦肉先飞水,上料同放汤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煲1小时。
功效:赤小豆清利湿热、和血解毒,眉豆调中益气、利水祛湿,炒白扁豆健脾化湿,三豆祛湿而不伤脾胃;搭配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石斛滋阴降火,使利水而不伤阴液,三豆土茯苓鸡脚汤有清热祛湿、通利关节的功效,适用于湿热体质人群。
材料:芒核12克,炒谷芽15克,麦芽10克,陈皮1瓣,木棉花1-2朵,蜜枣1枚,猪横脷1条,瘦肉100克,生姜1-2片,食盐适量。
烹调:将猪横脷切除中间的白脂,清洗干净,和瘦肉切片,飞水。上料同放汤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煲1小时。
功效:《岭南采药录》记载芒核“能消食滞”,搭配木棉花清热祛湿,炒谷芽、麦芽健胃消食,陈皮行气化痰,芒核木棉花谷芽猪横脷汤有消滞祛湿,醒脾开胃的功效,适用于暮春时节湿滞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胀痛、舌苔厚腻等人群,老少咸宜。
材料:葛花3克,枸杞子3克,炒决明子6克,甘草3克。加适量沸水焗泡5-10分钟,隔渣饮用。
功效:解酒,护肝,明目。尤其适用于经常饮酒、熬夜、肝火旺的人群。
中医外治
谷雨节气,人体容易受湿邪侵袭,“湿为阴邪,非温不解”,艾灸具有温经散寒、升阳除湿的功效,谷雨养生宜艾灸脾俞、中脘穴。
艾灸脾俞、中脘穴方法|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治疗脾胃疾病的要穴,善治嗜卧、腹胀、腹泻、呕吐、纳呆、水肿等。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胃之募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痛、腹胀、泄泻、水肿等。
采用艾条温和灸的方法,将点燃的艾条一端对准穴位,距离皮肤约2-3cm进行艾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或采用艾灸盒施灸,将点燃的艾条放入盒内,将艾灸盒放在腹部或背部,使艾条对准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次,白天施灸为佳。常灸此二穴既可除健脾除湿,还可扶助正气,增强脾胃功能。
运动功法
谷雨时节可增加户外运动,动则生阳,在采纳大自然的阳气的同时也可以起到祛湿的作用。
可进行太极拳、八段锦之类的动作柔和的运动,使身体微微出汗,湿气也可随汗液排除体外,但注意不要过度出汗,以免阳气过多外泄。
坐功图
功法:坐位,盘坐。右手上举托天,掌心向上,指尖朝左;左臂弯曲成直角,前臂平举在胸前,五指自然弯曲,手心朝胸,同时头向左转,目视左前方。然后左右交换,动作相同,各三十五次。随后叩齿、咽津、吐纳、收功。
主治:脾胃痞块瘀血,目黄,鼻衂,颊肿,颌肿,肘臂外的侧肿痛,掌中热。
资料│治未病中心、彭玉莹
编辑│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