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纪实】方舱里的抗疫先锋
“将已签收样本传入二区……”4月22日晚上9点,闽东医院PCR方舱实验室灯火通明,核酸检测团队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随着防疫工作进展,目前,我市进入了防疫的关键时期,在千千万万个“绿码”的背后,除了顶着烈日采样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还有一群“封闭”在实验室里的核酸检测团队。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他们日夜轮值工作,与病毒赛跑,就像哨兵,捕捉住任何的异常情况并发出预警。
工作现场
争分夺秒高速运转
隔着一道又一道隔离门,全副武装的检验人员正在方舱实验室内进行样本接收、信息录入、试剂配制、核酸提取、扩增检测等工作。据了解,该方舱实验室分3个实验区和1个样本接收区,检测机器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全天侯待命,大家对天黑前进舱,到天亮完成检测出舱已经习以为常。
在检测过程中,为了防止病毒外溢,实验室要保持负压状态,人长期待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感到全身酸痛、呼吸困难,但闽东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陈宏斌表示:“人民至上!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不能有一丝马虎。”
铿锵誓言的背后,是无畏逆行,奋勇担当的实践。
这个4月,对于许许多多宁德人来说都是一段艰苦的时光,对于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志愿者和医务工作者们尤为如此。随着各地全员核酸检测的开展,检测工作大量增加,闽东医院方舱实验室进入满负荷运载。
一份准确高效的核酸检测报告,不仅是居民的“进出通行证”,也是一粒“定心丸”。为提高检测效率,检验人员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坐在一个地方,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期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每次进舱,对他们而言都是战斗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与时间赛跑。
据了解该方舱按设计单日检测2万管需检测人员48人,但因前期部分人员支援外地核酸检测,现由检验科、病理科、输血科及产前诊断组成的方舱核酸检测队只有27人。为保证效率,陈宏斌订制了“13人一组两班倒”的制度进行轮班。“我们每天最多要检测2万多份样本,已经满负荷运转好几天了,4月20日那天任务最重,我们在缺近一半人员的情况下,每个组上两个班次,连续22小时,完成20143管检测任务,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陈宏斌说到。
据了解,检测组长朱婵虹和检测队里的多名队员一样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这段时间里,她们舍小家顾大家,日夜奋战在方舱。在这期间常常听到检测队的妈妈们接电话,那头问“妈妈几点能回家?”,而她们永远都是用一句“你们睡着的时候。”来回复安抚思念妈妈的孩子。作为方舱运行负责人,陈宏斌副主任自方舱开舱以来多日以方舱为家,除偶尔回家换洗衣服外均守在方舱协调保障方舱的正常运转。
自4月8日启动方舱实验室至今,闽东医院检验科承担了福安市、蕉城区、霞浦县、寿宁县等地核酸检测任务,共完成核酸检测13.6万余管,检测量近260万人次,圆满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保障。
挺身而出勇担使命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3月14日宁德市卫健委发出通知,紧急组建援泉核酸检测队出征泉州。闽东医院立即响应,医学检验科主任李朝晖带领7名检验人员,火速前往泉州支援,协助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日夜奋战在核酸检测第一线。
当天下午3点左右,宁德核酸检测支援队到达泉州与其他队友汇合,稍作休息,当晚7点前往泉州联合检测方舱中心,经过简单的整顿和操作培训之后,正式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队员们有序分配至样本分拣、样本分杯提取、试剂配置、样本扩增、物资转运等各个岗位,迅速进入“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检测工作状态。从标本接收、消毒、登记、加样,到核酸提取、扩增、检测、核对结果、审核,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虽然排了班,但我们对时间已经没有概念了,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有时一干就到天亮。”作为宁德核酸检测支援队队长李朝晖表示,既然赶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就要当好“战斗员”,在防控一线中勇担使命。在陌生的工作环境,闽东医院援泉核酸检测队的队员们始终坚守岗位,他们参照前期工作积累的经验,不断对检测流程进行优化,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提升检测效率,检测小队还创造了16小时1.6万管记录的硬核成绩。截至4月10日,宁德市援泉核酸检测队已连续奋战27天,共完成核酸检测18万余管,检测量近140万人次。
当泉州疫情逐渐平稳,4月10日,宁德疫情突发,4月11日凌晨,刚刚圆满完成援泉任务后的宁德援泉核酸检测队又立即转战宁德,守护家乡这一片净土,充分展现党员的勇毅和担当。来不及与久别的家人见面,等不及尝尝家乡的小吃,逛逛家乡的风景,随着省立医院移动微生物实验车到达,方舱实验室完成调试,李朝晖又率领队员们快速投入战“疫”。
总编辑:刘昌明林成寿
图文: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记者张颖珍
编排:谢焰锋
校对:刘潇灵李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