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党支部战疫事迹:我可以,请安排我上
4月份以来,南医五院创伤骨科平均每日收治住院患者70人,每天手术量为8-10台。除了要兼顾日常繁忙的医疗工作,科室积极响应上级抗疫要求,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支援一线抗疫工作。
创伤骨科主任钟华、党支部书记丁超统筹安排科室工作,既要确保科室患者的安全和临床诊疗工作的正常运作,又要圆满完成外出支援核酸采集任务。全体医护人员取消休息,大家分工合作,“里应外合”,钟华主任带领一组医护人员坚守科室阵地,确保后方稳定;丁超书记带领一组医护人员负责支援核酸采集任务。
4月9日,科室需要进行9台手术,两名医生刚下手术台就踏上了支援荔湾区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工作,黎亨医生由于前一天24小时值班,核酸采集的时候累到口腔溃疡和流鼻血,依然坚持穿上防护服上场:“大家都很累,我可以的!”一直坚守的最后,累到不行时也仅仅靠在球场边的花台上休息一会。4月10日,创伤骨科5名医务人员分到一条村,为了让村民早点采完回家,少排队。他们马力全开,5人齐上阵,最终坚持了5个小时不停歇完成了全村近3000人的采集量。
邹梅是创伤骨科护士长,也是一名共产党员。4月9日半夜12点,当接到支援荔湾区核酸采样工作的任务,她说她是党员,她先上!于是她立即安排好科室第二天的临床护理工作,组织护士前往荔湾支援。夜里两点多到达荔湾区,安排好住宿等已是凌晨3点多了,早上7点便要起床集合前往核酸采样点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上午奋战在荔湾区华林街道,下午两点无缝衔接转战芳到村东漖街道。时间紧任务重,常常在核酸采集台上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每次轮换,她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休息,不是先喝水,而是先看手机信息,询问科室工作情况,协调科室工作,协调核酸采集工作,关心队友身体状况。当时,全队完成任务已经是4月10日12点了。回到家中已经凌晨两点多,连续奋战足足24小时。正当大家以为她会在家里休息一下,没成想当下午又收到支援白云区的任务,仅仅休息了不到4个小时的她又出发了!三天两夜,三区三街镇,她们不是在采核酸就是在采核酸的路上。
刘小玲护士是创伤骨科的退休返聘的护士,今年58岁了。她是患者信任的老护士、是护长的得力助手、更是科里医护人员心中贴心的“大姐大”。刘小玲是科室的核酸采集专员,科室每期全员核酸及患者家属的核酸采集工作都是由她完成,但每次接到外出采集核酸任务时,科室考虑到她年纪大,还刚做过手术,都会安排她留守科室。但是看着年轻的同事们一直奋战的抗疫最前线,忙碌不已,刘小玲“坐不住”了,主动请缨到一线支援核酸采样工作:"我可以,请安排我上!'刘小玲年纪虽然大,但是手脚却十分麻利,一小时能采集将近300人次的量,常常一干就是4-5小时,工作效率一点也不逊于科室的“后生仔女”。同行的小护士惊叹道:“玲姐不愧是‘大姐大’,打针快,撩核酸也飞快!”
……
供稿:创伤骨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