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福音——运城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成功完成首例腹膜透析置管术
4月10日下午,运城市中心医院第23批援助多哥医疗队队员李雁军、段高望、马卫平、胡敬业与运城市中医医院潘卫峰圆满完成援助多哥医疗任务,凯旋归来。院领导班子、援助多哥医疗队队员所在科室代表、队员家属和部分行政职能科室代表前往运城机场迎接。
“老公我在这儿”“老爸我在这儿”“兄弟想你啦”……疫情防控形势虽然严峻,无法近距离接机,但阻碍不了家人对医疗队员的思念。大家手持欢迎牌,用文字诉说亲情。
党委书记高萍对队员们赴多哥执行任务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赞扬他们在疫情肆虐、远离故土、语言不通的多重压力下克服困难,以精湛的医术为多哥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圆满完成援外医疗任务,促进了非洲受援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中非友谊紧密发展,为国家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党委副书记、院长潘新丽对各位医疗队员家属的大力支持和理解表示由衷的敬佩和感谢。
据悉,此次援非医疗队从多哥首都洛美乘机出发,途径巴黎转机至上海,在严格执行14天隔离后于4月9日解除集中隔离。为确保万无一失,根据省疫情防控办建议,此次队员返运接受核酸及抗体监测后,仍然实施“14+2”居家健康监测,居家监测14天,核酸检测2次。同时按照各自所在社区统一安排,做好相关报备工作。
援非期间,这支医疗队伍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服务非洲人民,在受援地区共开展各类手术620台次、诊治门诊患者5819人次、住院患者1467人次、麻醉307人次、X线检查1097人次、超声检查900人次,将当地的医疗水平带上新台阶,受到卡拉州政府、多哥卫生部和受援医院的高度认可,多次获得嘉奖。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让中国的国际友谊在遥远的非洲大陆落地生根。
除今日返运的4名医疗队员外,医疗队队长李晓琴、队员王翔目前仍留守多哥,待与新队伍完成交接任务后方能回国。
勇士们,我们等你们回家团圆!3月21日,运城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在“秉初心济肾世”基层医师腹膜透析能力提升项目组山西省人民医院张彩香主任团队的协助下,完成了首例局麻下腹膜透析置管术。
患者杨某某,女,33岁,患慢性肾脏病3年余,长期于运城市中心医院肾内科门诊随诊,近期病情进展至尿毒症期。肾内科主任柳红婷与患者多次沟通后,最终选择腹膜透析治疗。
终末期肾衰治疗方法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因肾源有限,透析成为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式。腹膜透析(PD)是一种利用人体自身的腹膜作为透析膜的透析方式,通过向腹腔内注入透析液,腹膜一侧毛细血管内的血浆与另一侧腹腔内的透析液进行溶质和水分的交换,清除体内潴留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水分,同时通过透析液补充体内所必需的物质。相较于血液透析(HD),PD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的医疗设备,是一种居家疗法,可以由患者自己自由调整透析时间,基本上不会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让患者更好的回归社会。此外,PD还具有价格便宜、安全性好、血流动力学稳定、心血管并发症少等优点,克服了HD的一部分劣势。
据统计,中国终末期肾病患者数量逐年提升,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分布在广大城乡基层地域,受透析中心的可及性、基层医师诊疗能力、患者观念、经济条件、交通等因素制约,未得到有效治疗。腹透作为居家治疗、花费少,符合我国国情,是亟待需要推广的透析模式。从2018年开始,肾内科多次派出医护人员赴山大二院、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专项培训,并成立了腹透小组。
此次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成功,标志着运城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在尿毒症的治疗方面迈上了新台阶,改变了多年来“一条腿”走路的现状。置管术的成功实施,对于腹膜透析技术来说,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肾内科医护团队将加强学习,做好患者的教育随访。此项技术在运城市中心医院落地,离不开院领导和项目组团队的大力支持,同时感谢胃肠外科、手术室同仁的大力协助。肾内科团队将继续努力、不负众望,为河东人民的肾脏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