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技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救治一例黑热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
“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一直坚持,不放弃,孩子不可能完全康复。”近日,在重医附一院血液内科,患者小郭(化名)的父亲不停地感谢着医务人员。
据悉,小郭因为持续发热、头疼入院,经过血液内科和感染科医护技团队突破层层难关,如侦探破案般不懈探究,终于明确病因,根除病源。最终,小郭得以完全康复出院。
迷雾重重
查清“噬血”原因
小郭常年在新疆工作,去年10月初,他突然出现食欲减少、乏力、尿黄、头痛、发热等症状,于是到重医附一院感染科就诊。
接诊的袁喆教授、王甜医师详细询问了病史并开具了相应检查,发现患者存在严重的全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心肝肾功能不全,铁蛋白更是严重爆表,高达10万以上,生命垂危。为了找到病因,感染科曾爱中教授、贾蓓教授、辛晓娟教授等多位专家反复磋商、讨论,排除了淋巴瘤、白血病、结核、风湿,诊断考虑为噬血细胞综合征,于是第一时间给予常规治疗。
患者的体温病情一度有所好转,但查清“噬血”的原因才是决定小郭的疾病能否根治的关键。袁喆教授想起了血液内科张红宾教授,他曾多次与感染科协作通过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等方法治愈了多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
感染科团队
水落石出
锁定黑热病
小郭转到血液内科后,发现之前噬血的家族基因检查结果完全正常,排除了原发性噬血,病毒学检测也未发现明显异常。但噬血依然存在,且肝衰竭日益加重,甚至需要人工肝干预,但患者的经济非常困难,无法承受高额的治疗费用,且该治疗也不能治本。
在给予患者难治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最有效的DEP方案等方法治疗后,患者的指标一度有所好转,但后来又反复高热、脏器衰竭。血液内科刘林主任、王革护士长及全科医务人员也对此高度重视,经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加做了病原微生物测序检测,报告显示患者血液中存在利什曼原虫、CMV病毒。实验室李招权教授再次复检骨髓也找到了利杜小体。
血液内科团队
患者噬血的根源终于水落石出了,是黑热病,它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寄生虫病。在世界上分布甚广,包括欧洲地中海地区,北非和东非,中东、中亚、西亚以及印度次大陆以及美洲。黑热病在我国的主要流行区已基本消灭,但近些年来,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有少数散发病人,新疆、甘肃、四川等省出现了明显的回升。其临床主要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脾与肝脏肿大,贫血,消瘦,白细胞减少和血浆球蛋白增加等。
山重水复
寻找合适药物
诊断“噬血”明确,疾病的根源也找到了,就是黑热病和巨细胞病毒,针对后者目前方法较多,关键是黑热病的治疗。常规黑热病如果没合并噬血,不存在严重全血细胞减少及严重肝功能损伤,给予葡萄糖酸锑治疗效果非常好。而该患者恰恰存在葡萄糖酸锑的用药禁忌。
为了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张红宾医生团队几乎查阅了国际上治疗该疾病的所有方法,并不断与感染科袁喆教授磋商,最终锁定了两种可用的药,两性霉素B与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医生团队首先给患者选择了普通两性霉素B,患者迅速出现肝功能恶化,随即换成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
长时间的治疗让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减少患者的花费,张医生团队对患者的诊疗方案精打细算、力求节约。不仅如此,管床的医生和护士对小郭的生活也格外关心,大家隔三差五自发地给小郭送盒饭、送牛奶、送水果。不久,小郭的体温正常了,肝功能也逐步恢复了,全身情况也都逐步好转了。
制胜一击
避免复发风险
虽然患者症状有改善,身体慢慢地恢复了,可以四处走动了,脸上随时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复查各项血液指标基本都大幅度好转了,铁蛋白也降低到2000多了,但是复查微生物测序,发现患者体内仍然存在少量利杜体,说明这个患者未来存在复发的风险。
与袁喆教授沟通,张红宾医生团队决定启用葡萄糖酸锑这个药物。一番周折后才发现,重庆市所有的医院和药店都没有这个药物。通过感染科李文桂教授、药学部刘宇教授先后联系了北京市寄生虫研究所、山东新华制药厂、重庆市疾控中心等处。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渝中区疾控中心拿到了弥足珍贵的药物。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病情终于完全稳定。经过休养,小郭再次返院复查,医生发现其体内“利杜体”的数量已经微乎其微了,为了安全起见,再次给他使用了一周的葡萄糖酸锑。
目前,小郭已经完全康复出院。出院前,他和家属向医务人员表达了深深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