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命名再获欧洲胸外科协会认可
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心外科葛明建教授手术团队张敏副主任医师再次在欧洲胸外科协会会刊ICVTS发表论著,首次提出左肺的“Boyden三联征”,为变异型肺段切除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也是该团队在去年提出右肺“Boyden三联征”后的再次创新发现,使得“Boyden三联征”概念的外沿进一步扩大,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该论著目前已由牛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重医附一院胸心外科相继在欧洲胸外科协会会刊、德国胸外科协会会刊、日本胸心血管外科会刊发表论著后,再次在国际权威期刊发文。
博伊登·爱德华·艾伦BoydenEdwardAllen(18861976年)是上世纪美国具有传奇色彩的解剖学巨匠,明尼苏达大学解剖学研究所教授,擅长膀胱、胆道及支气管肺段方面的解剖性研究,曾任美国解剖学会主席。1950年,Boyden首次报道了一例尸检中发现的右肺上叶前段支气管下移畸形,并对其做了详细的描述。遗憾的是,在此后的70余年里,再无关于此类变异的报道。
2020年,张敏副主任医师在手术中偶然发现了一例患者存在Boyden报道的此类变异,产生了巨大的兴趣,随即回顾了2000余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总结并提出了以Boyden教授名字命名的右肺的“Boyden三联征”。在不断地临床探索中,张敏副主任医师继而发现,在左侧的肺组织里,也同样存在类似右肺的前段支气管下移畸形,通过一年多的总结整理,再次提出了左肺“Boyden三联征”。
左肺“Boyden三联征”是指以下三个联合变异:左肺上叶前段支气管下移至舌段支气管;前段动脉下移至舌段动脉,上叶静脉的其中一支从支气管后方走行,汇入下肺静脉;左肺上叶尖后段和前段之间形成一个特殊的不全肺裂。
近10年来,随着高分辨率CT的广泛应用,一些以磨玻璃结节为主要表现的极早期肺癌被发现,传统的肺叶切除术牺牲了大量肺组织,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已逐渐被更精细、更准确且具有同等疗效的肺段切除所替代。然而,肺段在解剖上的变异较大,临床上几乎找不到两个长得完全一模一样的肺段,给术前精准的手术规划、术中对支气管和血管等结构的准确辨识和处理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医生可以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变异做好知识上的准备,个体化地设计手术方案,最大限度保护每一个患者正常的肺组织和肺功能,这将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ICVTS杂志副主编在本文的最终接收函中,提及他曾在近日的手术中遇到一例此类变异病例,通过阅读该文稿,帮助他顺利完成手术,实在不可谓不巧合,也再次印证了张敏副主任医师提出的“肺段层面的变异无处不在”的观点。
重庆医科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孙伟杰在本文的资料搜集、数据整理等方面做了细致的工作,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心外科是在上世纪50年代,由全国著名胸心外科专家林尚清教授主持建立,是新中国最早创建的胸心外科之一。科室目前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食管癌临床研究分中心、重庆市临床重点学科、重庆市肺部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两江胸外科联盟理事长单位、重庆市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前任及现任主任委员单位。科室病种覆盖广,主要诊治复杂、高龄、危重及高难度疾病,疑难危重病种比例高达70%。
来源|胸心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