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中的微创!3个小孔完成大肠癌手术
大肠癌在世界范围内属于第三大恶性肿瘤。在我国,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一些大城市,大肠癌的发病率甚至已经攀升到第二位,有超越肺癌成为新癌王的趋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胃肠外科杨世斌副主任医师表示,大肠癌与其它肿瘤相比预后较好,是很容易早期发现和治愈的肿瘤。随着技术进步,大肠癌手术已从以往的“大手术”变成了如今的“微创中的微创”。
便血确诊肠癌
微创手术中的“微创”
上个月,来自潮州的卢女士(化名)便血9个多月,终于因为无法忍受,决定在当地医院就诊,肠镜检查发现卢女士在距肛门10cm处有肿物,医生判断可能是大肠癌。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卢女士当即决定到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治疗,接诊的胃肠外科杨世斌副主任医师认为,病人活检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胸腹部CT未提示远处转移,决定为病人施行“腹腔镜减孔(三孔)NOSES(经自然腔道取标本)乙状结肠癌及高位直肠癌根治术”。
杨世斌副主任医师介绍,目前大肠癌的手术方式主要以腹腔镜手术为主。而腹腔镜减孔NOSES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正是腹腔镜微创治疗的新术式NOSES(经自然腔道取标本)的延伸,该术式堪称为微创手术中的“微创”。
常规腹腔镜手术需在腹部打5个Trocar孔(1个12mm操作孔,1个10mm观察孔及3个5mm操作孔),同时应在下腹部开一约5cm切口以取出肿瘤标本。
△常规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手术切口
而杨世斌副主任医师的此次手术,仅在患者腹部打了3个Trocar孔进行手术操作,同时在无瘤及无菌原则下经直肠取出肿瘤,为患者避免了下腹部5cm的切口。
该手术耗时2.5小时,术中出血量极少。术后,患者恢复比常规更快速,第1天便开始排气,可进食流质食物及自由活动,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手术后第6天,患者伤口恢复良好,康复出院。
“本来还担心做了手术肚子上会留很大一道疤,没想到开口这么小,就像肚脐眼一样,甚至都不影响我夏天穿露脐装和泳衣,实在太好了!”卢女士看着自己的伤口说道。
△患者手术后伤口恢复良好
手术高效安全又美观
专家提醒早诊早治是前提
减孔腹腔镜微创技术较传统腹腔镜手术更具微创性、安全性及美观性,且极大地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目前,已被杨世斌副主任医师等医生团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临床治疗。
杨世斌副主任医师提醒,虽然现在的医疗水平越来越先进,通过非常小的创口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成效,甚至还能兼顾美观性,但前提是早诊早治。
早期大肠癌几乎是不可察觉的,综合大肠癌的所有表现,患者可以关注排便习惯的改变、便血、腹痛腹胀、乏力和贫血等症状。同时,预防胜于治疗,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关筛查。
杨世斌
胃肠外科
副主任医师
医疗特长:胃肠外科常见疾病、恶性肿瘤、胃肠道肿瘤的微创治疗
医疗经验:现任东院胃肠外科副主任。本科毕业后长期从事普通外科工作,硕士、博士就读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专业,师从著名胃肠外科教授,致力于胃肠外科常见疾病、恶性肿瘤、急腹症及腹部外科急诊的诊治,能独立完成胃肠癌根治术,系统学习胃肠外科肿瘤的腹腔镜治疗技术,结直肠癌的腹腔镜根治术,积累了丰富的腹腔镜临床运用技术。现为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
审核发布:王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