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多学科联合微创切除复杂后腹膜巨大脂肪肉瘤
近日,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泌尿外科授、普外科二病房等多学科合作,成功为一名年近八旬的患者微创切除与十二指肠及周围脏器黏连十分紧密的巨大腹膜后肿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
群力院区泌尿外科任明华教授接诊了的一名年近八旬的患者,经过触诊发现右后腰部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物,足足有8公分以上,可以直接用手摸到。这个大包可给李阿姨“折腾”的不轻,患者在2014年和2018年两次做过后腹膜肿物的手术,腹壁上可见两条长长的刀口。基于当时的病理是脂肪肉瘤,任明华教授判断此次发现的肿物极有可能后腹膜巨大脂肪肉瘤再次复发。
任明华教授介绍,据文献报道,腹膜后肿瘤主要包括原发于腹膜后潜在腔隙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上较为少见,占恶性肿瘤不及1%。腹膜后肿瘤中恶性肿瘤占80%,最常见为间叶组织来源的肉瘤,占42%。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The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SEER数据库的统计资料计算,我国每年腹膜后肉瘤新发病例应在10000人左右。
在进行了检查与详尽的术前评估后,任明华教授与齐奥主治医师团队判断,由于患者历经两次开刀手术,CT显示肿物与十二指肠及周围其他脏器的黏连十分紧密,肿物切除难度极大。患者又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如果术后发生了十二指肠瘘,患者几乎很难存活。但是如果不做,随时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任明华教授邀请普外科白雪巍教授团队共同为患者解决这个难度非常大的肿瘤。白雪巍教授与任明华教授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与反复的讨论,虽然手术目标区域的粘连导致的未知风险巨大,但考虑到是对患者康复有利,还是选择了更有难度的腹腔镜微创手术计划,及围手术期风险控制,术中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应对措施。ICU、麻醉科、血管外科、手术室及病房护理等科室均提前做好应急方案,确保做到患者手术安全最大化。
术中发现,患者肿瘤已经完全镶嵌在了后腹膜和腹腔脏器中间,肿物不但与周围黏连紧密,而且十分固定。
麻醉老师以及手术室里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紧绷着心弦,高度集中着精神,仔细的全面的思考着手术的每一步。术中的实际情况比预想的还要艰难,由于历经两次手术,在这种情况下,两位教授没有放弃,白雪巍教授,任明华教授,齐奥主治医师沿着肿物一点一点鋭性分离,切割,小心防范周围脏器的损伤。游离到十二指肠时,发现肿物与肠壁完全黏连,牵拉成角。为了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术中切除部分十二指肠壁,白雪巍教授对十二指肠缺损处进行了细致专业的修补,最终成功将肿物切下取出。
“手术很成功!”
“谢谢,谢谢,除了感谢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听到这句话患者女儿表达了自己由衷的感谢。
术后,通过ERAS快速康复理念,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早期活动、基础镇痛等治疗后,十日不到即康复出院。
白雪巍教授指出,十二指肠与肝、胆、胰及大血管毗邻,因此,十二指肠损伤常合并一个或多个脏器损伤。十二指肠损伤后,多数患者立即出现剧烈的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未能早期发现的十二指肠损伤的死亡率高达60%80%,早期预防和术前充分评估及术中的合理的处理是降低十二指肠损伤死亡率的关键。
任明华教授表示,腹膜后肿瘤发病少、病理类型复杂、治疗难度高,外科治疗方式主要是手术切除,需要多个学科共同协作,是患者获得潜在治愈机会的最佳手段。由于腹膜后肿瘤在生物学特性、病理学类型等方面的特殊性,多学科协作的作用尤显重要。任明华教授提醒患者腹膜后肿瘤一定要到有经验的大型诊疗中心就诊,进行规范化的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