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症”不绝望—— 声动力治疗复发脑干胶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得成功
面对微小的生存希望,现今治疗手段已无效,是挽救,还是放弃?众所周知,脑干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中枢,那么,当脑干上长了肿瘤时,是不是就等于被判了“死刑”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颖娟教授用行动作出了选择——“声动力治疗复发脑干胶质瘤”。
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区传来喜讯,经声动力治疗的脑干复发脑胶质瘤患儿张某某,原来持续增大的脑干肿瘤得到控制,停用替莫唑胺化疗后肿瘤仍处于持续退缩之中。在经近4个月的详细随访复诊后,该例脑干复发脑胶质瘤患者身体状况明显好转,声动力治疗获得初步成功。
脑干胶质瘤是指发生在生命中枢部位(中脑、桥脑、延髓甚至全脑干)的脑胶质瘤,多见于儿童。由于其生长位置特殊,难以手术切除,放疗无法给予根治性剂量,化疗效果欠佳,故其预后极差,1年生存率不足40%,属于难治性肿瘤范畴。
张某某便是这样的脑干胶质瘤患儿,今年12岁,2年前因现头痛、视物模糊、肢体无力症状就诊,经系统检查确诊为脑胶质瘤,并进行“脑干肿瘤切除术+颅骨修补术+硬膜修补术”,因肿瘤位于脑干,手术未完整切除。术后,虽然也及时进行了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但两年内患儿病情反复复发进展。
四个月多前,经多种手段治疗后,患儿再次出现纳差、乏力、体重下降,连续两个月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查颈椎+头颅磁共振均发现:
?1.“脑干胶质瘤术后”改变,较前MRI对比,四脑室内及延髓内强化信号范围较前片明显增大;
?2.颈25水平脊髓内异常信号,考虑扩大的中央管或脊髓空洞,较前片明显。
考虑患儿系脑干胶质瘤术后,经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现有治疗手段治疗后复发进展,目前已有的治疗手段已用磬。患儿家长得知此消息后,焦虑万分。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颖娟教授是国内肿瘤光声动力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长期从事肿瘤光声动力治疗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是目前国内开展肿瘤光动力治疗(PDT)病例数最多的专家之一,因光动力治疗穿透深度有限,主要用于浅表及腔道肿瘤,如何进行深部肿瘤的靶向理化治疗,是她一直关注的研究方向。近年来,脑胶质瘤光动力治疗的报道、低频低强度超声激发光敏剂产生抗肿瘤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以及较强的生物组织穿透能力(穿透深度达10cm)受到她的高度关注,声动力治疗能否应用于人体深部肿瘤的治疗一直在她的脑海里盘旋和思考,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查找各种文献资料确认声动力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针对这个现今治疗手段已无效的患儿,能否应用该方法控制病情,为其赢得新生呢?
面对即将被脑干肿瘤夺去生命的孩子,看着家长期盼焦急的眼神,郑颖娟教授的医者之心不允许她放弃。虽然声动力治疗属于一种崭新的治疗技术,但大量的细胞试验和动物试验均证实,低频超声不仅可以产生机械空化效应,还可激发在肿瘤组织靶向富集的敏化剂,产生超氧分子杀伤肿瘤细胞,与光动力治疗类似,是一种靶向治疗技术。在没有临床应用案例可参考的情况下,郑教授凭借多年在肿瘤光声动力治疗研究领域的浸染以及前期大量文献资料的学习,在对所使用的药物及器械在颅脑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了一一确认后,最后制定出声动力治疗脑干复发胶质瘤的临床试验方案,并与患儿家长进行了深入仔细地探讨,征得了患儿及家长同意后,为该患儿进行了声动力治疗,并进行了严密的病情观察和随访。
可喜的是,连续两个周期的声动力治疗,过程非常顺利,患儿基本无任何不适。完成治疗后的MRI复查结果证实:原来持续增大的脑干肿瘤得到控制,停用替莫唑胺化疗后肿瘤仍处于持续退缩之中!郑颖娟教授及她带领的团队凭借着多年来成功的颅内肿瘤治疗经验,完成了首例高难度、高风险的复发脑干肿瘤治疗。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细医治护理,在治疗期间患者无明显治疗后遗症及神经功能障碍。这样的治疗结果,基本验证了郑颖娟教授对声动力治疗的基本判断:低频超声穿透力强,可达深部肿瘤;治疗肿瘤靶向性好,安全可耐受。声动力治疗在该病例的积极尝试所取得的效果,为脑干胶质瘤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选择。灿烂的笑容再次出现在了这位孩子的脸上,再次返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供稿: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