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剑齐飞”疏通道 黄疸结石迎刃解
胆道疾病是普外科的常见疾病,发病率高。由于其通常伴发局部炎症或者狭窄,表现出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或高热、寒战等症状,往往通过传统手术很难以彻底治疗,并且存在局部粘连,导致手术难度大、并发症较多、术后复发几率较高,一直是普外科治疗的难点之一。
襄阳市中医医院普泌外科目前常规开展腹腔镜胆道手术、胆道镜联合治疗及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力求用实力践行黄志强院士“去除病灶、取尽结石、矫正狭窄、通常引流、防治复发”的“二十字方针”,结合中医药疏肝利胆的治疗。真正做到手术方式多样化、个体化、微创化,降低并发症、复发率,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三镜联合处理胆道结石
三镜联合手术通常指的是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的联合治疗,通常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选择。胆囊作为胆道系统“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容易胆汁瘀滞形成结石,然而胆囊切除之后胆道的胆汁仍会流动,结石形成的因素并没有消失,当结石再次形成后会导致“高速公路”更严重的拥堵,形成梗阻性黄疸、胆管炎甚至肝损伤。
32岁的金先生(化姓)是一家企业的老板,由于长期作息不规律加上经常应酬,导致上腹部不适,在当地医院一直以“胃病”治疗。2021年底,金先生由于上腹部疼痛再次发作并出现发热症状,来到襄阳市中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后发现是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由于胆总管无扩张传统手术无法治疗胆总管结石,或者行胆总管结石手术后胆总管狭窄及胆总管结石复发几率高。该院普泌外科胡碧川主任和邹玮副主任进行了多次缜密的术前讨论,最终选择了腹腔镜及ERCP联合治疗的方法。
胡碧川主任介绍,两次手术在一天之内完成,由于没有像传统手术切开胆总管,而是通过十二指肠镜逆行,经过自然管道取出结石,术后胆道狭窄的几率基本为零,同时也避免了传统胆总管术后外引流放置T管观察数月的痛苦。金先生恢复的很快,住院仅一周就顺利出院。
56岁的钱先生(化姓),2021年因为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在当地医院就接受了传统的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外引流T管放置了3个月,给钱先生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适。更为难受的是在拔除T管后仅两个月的时间,钱先生全身开始“发黄”并且出现全身瘙痒的症状,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原先胆总管切开的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狭窄,造成胆汁不通畅带来黄疸及严重的肝功能损伤。
钱先生经复查发现狭窄越来越严重,但由于他是疤痕体质,如果再次选择手术也很难解除狭窄问题。在胡碧川主任的建议下,钱先生选择了ERCP放置胆道支架的治疗,直接用胆道支架跨越了狭窄段,术中观察胆道支架引流非常通畅,很快他的黄疸及肝脏损伤的症状就明显缓解。
内镜治疗为高难度手术保驾护航
胆道狭窄通常是由于胆道胰腺良恶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及医源性原因导致。黄疸、肝功能损伤及胆道炎症的发生,往往会影响患者手术时机及术后恢复情况,给患者及医生带来极大的痛苦。
方先生(化姓)是一位肝硬化晚期选择肝移植手术的患者,由于自身的免疫排斥反应导致方先生肝脏胆管出现了炎症狭窄。如果放任不管肝脏功能将再次衰竭,等待他的是再次肝移植手术。但是长期的供体等待时间和巨大的经济负担,是方先生一家所不能接受的巨大压力。
在胡碧川主任的建议下,方先生决定选择ERCP胆道支架治疗。很快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方先生的肝功能明显好转,黄疸也明显减轻,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排斥反应带来的肝脏功能问题,但是也给他带来了希望及观察时机。
杨先生(化姓)同样也是胆管狭窄的患者,他是一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由于严重的黄疸及肝功能损伤无法一期行手术治疗,杨先生的症状一天比一天加重。襄阳市中医医院普泌外科通过ERCP行胆道支架治疗,明显改善了黄疸及肝功能损伤的症状,为杨先生后期手术治疗带来了时机,同时也降低了术后肝衰竭的风险。
在胡碧川主任的带领下,襄阳市中医医院普泌外科微创治疗方案日趋完善,结合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目前,普泌外科普外组常规开展胃肠、肝脏、胆道、胰腺的微创手术及ERCP治疗,各种胃肠肝胆胰良恶性疾病,微创手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结合各种中医药治疗,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明显减少,目前已成为襄阳地区普外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规范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