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严重撕脱毁损伤再植成活!他们用行动铸就口碑
近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团队成功完成一例手臂严重撕脱毁损伤再植手术。患者左上肢遭碾压撕脱几近离断,皮肤套状撕脱、肌肉捻挫断裂、尺桡骨骨折、动静脉血管断裂伴长段缺损,手术难度不言而喻。在手外科首席专家邵新中教授的带领下,手术团队密切配合,先后进行3次手术,目前住院80余天,最终患肢成活,患者转危为安,恢复良好。对医生而言,这只是医学高峰的一次攀登,于患者而言却是关乎命运的生死抉择。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三院人永恒不变的精神追求和传承不衰的职业底色。
飞来横祸
左臂离断血肉模糊
12月初,正值农忙时节,邢台市宁晋县的王大姐,左手至上臂中段不慎被卷入正在高速运转的脱粒机中,巨大的碾压扭转力瞬间导致其左前臂几近离断,皮肤自上臂中段至腕部套状撕脱,患肢严重畸形,失去正常外观,现场惊心动魄、惨不忍睹。
血肉模糊的手臂和锥心刺骨的巨痛本就已让王大姐痛不欲生,而就近送诊的当地医院又传来噩耗,截肢保命!更让悲痛欲绝的患者陷入绝望。由于王大姐遭遇的是各类损伤中最为严重的捻挫撕脱伤,手臂经过了机器挤、压、拧、拽等多重暴力损伤,离断组织严重毁损和污染,伤情极为复杂。从专业角度出发,已没有保肢条件,再植手术成功的希望渺茫,完全有理由舍弃手臂,保全性命,以后再安装假肢。这是最简单、低风险的处理办法。为谨慎起见,当地医院给出上臂截肢的方案。这无异于晴天霹雳,给本就濒临崩溃的患者和家属致命一击。
危难关头
断肢再植初现曙光
严重的肢体撕脱毁损伤本就伤情复杂,更何况受伤肢体连接组织极少,在医学上符合不完全离断标准,唯有得到高水平的积极救治才能争取保肢的希望,怀着对健康的渴望,更出于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精湛技术和良好口碑的信赖,本已做好截肢心理准备的王大姐和家人当机立断,带着最后的希望,急忙驱车赶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断肢再植是指将完全或不完全离断的肢体重新接回原位,通过血管吻合重建并维持血液循环,使之成活并恢复一定功能的高精细技术。一般再植手术有“黄金6小时“的抢救时间,超过6小时后,受伤的手臂因肌肉缺血坏死而错过最佳手术时机,因此,尽快完成循环重建,才有机会保住其手臂。这对术者提出了挑战,必须精、准、快,高质量完成手术。
伤情就是命令,王大姐的病情第一时间得到医院高度重视,竭尽所能抢救患者是唯一的选择。由于患者手臂动脉断裂,出血量大,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医院立即开启绿色通道,手外科与急诊科、检验科、麻醉科、手术室、核酸检测室等相关部门积极沟通,以最快速度完成术前检查和准备工作。
临危受命
迎难而上捍卫健康
在手外科首席专家邵新中教授和王立副主任的带领下,由段文旭医师、王丰羽医师等组成的手术团队迅速准备妥当。保肢还是截肢?这是艰难的抉择。患者受伤肢体情况,相较创缘整齐、创面没有严重组织捻挫缺损的整齐离断伤而言,由于组织损伤范围广泛,再植成活率较低,再植后肢体的功能恢复多不理想。所以要保命,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截肢,手术相对简单,风险较小。要保肢,医生则要承担极大手术风险。系统评估患肢损伤情况后,手术团队发现,患者左前臂伤情复杂。从常规经验来看,如此大面积的皮肤撕脱、严重的组织捻挫污染、多根主要血管的长段损伤,意味着巨大的手术风险,保肢不容乐观。
遇到肢体血管毁损严重的病例,手术团队更关注的是患者的健康和未来,即使困难重重,只要有一线希望,也会把选择的天平倾向保肢。经过反复检查评估,手术团队认为虽存在大范围损伤,但前臂神经肌肉尚有修复机会。保肢成功,患者不仅有望恢复手臂功能,人生更可以得到改写。勇于挑战的手外科医生团队不畏惧艰险,不轻易放弃,本着高度负责和患者至上的精神,保肢是最坚定答案。
争分夺秒
无影灯下赓续希望
实现保肢诉求,借助多根长段血管移植修复的肢体再植术是唯一的选择,但移植所需要切取的血管长,多段吻合难度大。血管无法接通、血供难以恢复,保肢便无从谈起,再考虑到严重污染的处理、大面积撕脱皮肤的修复,必须万无一失。这对于术者的经验、配合、技术、体力都是极大考验。
手术方案一经确定,段文旭和王丰羽医师首先为患者行左上肢清创,降低感染风险的同时,测量血管缺损长度。桡动脉、尺动脉、头静脉的缺损长度分别长达12厘米、12厘米和16厘米,这意味着所需切取的移植血管长度超过40cm。为缩短手术时间,尽快恢复肢体血供,手术团队当机立断,分为两组进行:一组继续进行左上肢神经肌肉修复及尺桡骨骨折固定,另一组于同侧小腿切取大隐静脉供移植使用。大隐静脉虽为临床最常用的血管移植供体,但超过40cm的移植长度极为少见,手术团队在患者足背、踝关节、小腿直至腘窝处精确解剖分离大隐静脉,仔细结扎各个分支,充分游离,避免移植段损伤。根据所需长度完成切取后,立刻进行液压扩创,确认血管完好无漏液、管腔完全充盈可供使用。此时另一组也刚好完成血管吻合前的各项工作。
断续之间
显微镜下穿针引线
在显微镜下,两位医师配合娴熟,操作精准。根据测量数据将移植血管小心分为三段,分别移植于桡动脉、尺动脉和头静脉断端之间。每根血管都需完成两个吻合口的修复,血管外径只有2mm左右,要用细于发丝的缝合线在显微镜放大下将血管一针针缝起来,不能有粗糙面,不能过紧或过松,否则均会引起吻合口栓塞,稍有不慎便功亏一篑,手术难度呈几何倍增加。经过手术团队的仔细操作和通力配合,桡动脉、尺动脉、头静脉三根主要血管一次性全部接通。整个过程术者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即便是连续盯着显微镜操作5个多小时,眼睛不时泛着泪花,也要确保手眼一致,不能有丝毫差池。在继续修复其余次要血管后,血流通畅,20多根肌腱、3根神经相继吻合,苍白瘪陷的手臂起死回生,逐渐变红,冰凉的皮肤开始回温。
为了能在保肢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减少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邵新中教授又进一步制定了撕脱皮肤修薄回植的手术方案,将患者上臂至手腕撕脱的皮肤修剪至约0.5毫米的厚度,回植于患肢创面,以确保皮肤成活和创面血管的覆盖。
含仁怀义
通力协作守护奇迹
经过近7个小时的努力,离断的手臂血管、神经和肌肉全部成功吻合,手术团队完成了超过40cm血管切取、多根多段血管移植的再植手术,患者输血量达1600ml,血浆800ml,占人体血液的五分之二。红润、温暖、饱满的左手再植肢体成活完好、血运良好,宣告手术取得成功!
然而,手术顺利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根据过往经验,因为凶险的术后并发症,许多肢体再植的患者,保住了肢体却保不住命。成功的保肢救命有赖于正确、有效的术后治疗。就医期间,患者得到了医院领导和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倾力关怀,党委书记王贵英、院长侯志勇等院领导多次关注患者治疗进展,嘱咐医疗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倾力施救,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早日康复。
术后,手外科主任田德虎多次查看患者伤情,张红娟护士长组织手外科精锐护理团队密切观察创面愈合情况,从体征监测、疼痛缓解、康复指导、膳食营养、心理安抚等方面提供高度定制化全方位护理,护理部主任张秀果多次到床旁亲自为患者制定护理方案,为术后康复保驾护航。经过不懈努力,患者再植上肢动脉灌注及静脉回流良好,未发生血管危象并发症,肢体远端肿胀亦不明显,外形良好,伤口稳定未发生感染。
手臂再植术后,不仅要有好的外形,还要有好的功能,这才是最终目标。现在患者已经准备转入下一步的功能重建康复治疗,经过一系列康复训练,“接上”的手臂有望恢复部分功能,预计其劳动能力将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积厚流光
医者仁心铸就口碑
该例左臂严重撕脱毁损伤再植手术过程曲折复杂、扣人心弦,类似病例往往在再植和保命之间进行权衡,如何选择,没有绝对标准。如此严重的损伤病例因不具备再植条件,绝大多数选择清创截肢术。术前充分评估伤情及愈后功能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进行再植并成功的病例较为少见。
本例手术的难点在于创造再植条件,妥善应对各种致命并发症,成功实现保命和保肢。患肢存在血管的缺失,要通过移植技术达到再植,同时,肌肉组织离断后,组织坏死毒素吸收会产生强烈反应,随时有发生严重并发症而威胁生命的可能,要进行心肺脑功能的监护治疗,难度极大。手术的成功得益于医疗团队精益求精的技术水平,相关科室团结一致的无间合作,更依托医院综合救治的强大实力。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历史悠久,享有盛誉。早在1965年,手外科创史人凌彤教授,就成功实施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首例断指再植术并成活,1973年又成功将双腿离断的左腿异位移植于右腿,引起轰动,奠定了科室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经过六十余载潜心探索和几代人的赓续传承,目前手外科整体实力雄厚,学术地位领先,诊疗水平精湛,开展的多项高难度手术跻身国内先进水平。科室首席专家邵新中教授先后当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曾获中国医师奖、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乃至全省、全国手外科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未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全体医务工作者将矢志不渝继续秉承“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弘扬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优良医学传统,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来自:宣传部